DD、FDP、AT联合检测在骨折术后血栓形成风险评估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DD、FDP、AT联合检测在骨折术后血栓形成风险评估的临床应用

彭涛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西双版纳666100)

【摘要】目的:探究DD、FDP、AT联合检测在骨折术后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骨折患者600例,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否将其分成骨折组(312例)和血栓组(288例),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DD、FDP、AT水平。并动态监测骨折组患者术前,术后24h以及术后72h血浆DD、FDP、AT水平。结果:调查分析显示,骨折组和血栓组血浆DD、FDP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且AT检测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同时,血栓组血浆DD、FDP水平较骨折组高,AT水平较对照组低,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0.05)。动态监测骨折组发现,血DD、FDP逐渐升高,AT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动态监测骨折患者血浆DD、FDP和AT水平对于术后患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对于血栓形成的风险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关键词】骨折;术后血栓形成;DD;FDP;AT;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120-02

骨折是外科临床常见疾病,很多骨折患者均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骨折术后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继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因此早期预防能够减少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目前临床表示DD、FDP和AT是血栓早期诊断较为敏感的指标,可通过上述指标和健康者进行动态监测,观察其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且有研究表示,上述指标对于骨折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为进一步研究DD、FDP、AT联合检测在骨折术后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特展开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骨折患者600例,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否将其分成骨折组312例(男195例,女117例,年龄在24~76岁,平均(48.45±4.45)岁,上肢骨折193例,下肢骨折103例,全身多发性骨折16例)和血栓组288例(男182例,女106例,年龄在26~75岁,平均(49.06±4.73)岁,上肢骨折199例,下肢骨折76例,全身多发性骨折13例),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00例作为对照组(男161例,女139例,年龄在21~76岁,平均(47.74±3.99)岁)。三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静脉血1.8ml,并按照血体积比为1:9的比例,加枸橼酸钠抗凝,然后通过3000r/min转速进行离心10min。并通过全自动自凝血分析仪SysmexCA-1500进行检测,并采用配套的SIEMENS凝血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免疫测定。

1.3参考标准

①DD正常值<0.56mg/L;②FDP正常值<5.6mg/L;③AT正常值:75~125%[2]。

1.4统计学分析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折组和血栓组血浆DD、FDP水平较对照组高,且A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同时,血栓组血浆DD、FDP水平较骨折组高,AT水平较对照组低,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纤溶过程标志物,较纤维蛋白原而言具有较强的抗原特异性。有研究者通过对比肺栓塞、DIC以及DVT各30例患者的血D-二聚体检测结果,并与6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发现其他三种疾病的患者的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DIC、DVT以及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筛查和诊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FDP是一种纤维蛋白或者其降解产物,血FPD水平升高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纤溶活性亢进。而AT是机体主要凝血酶抑制物,其含量直接反应凝血酶的活性,对于维持凝血以及抗凝血动态平衡存在重要的意义,研究表示,血浆AT水平降低能导致高凝血症以及血栓的形成。FPD的敏感性虽高,但特异性较差,而DD虽敏感性低,但特异性较高,两者联合检测,能够同时提高血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

通过本次研究可看出,骨折患者的血DD、FDP水平明显较健康人高,且血AT水平则明显低于健康人;并且与血栓组比较水平接近,从该结果中也进一步证实,血DD、FDP的高表达和血AT的低水平表达,均提示骨折患者术后存在较高的血栓形成的风险。本次研究与大多数临床研究相符,具有一定科学依据。总之,临床可通过监测血DD、FDP、AT水平评估骨折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思珍.青海地区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指标的观察与护理[J].高原医学杂志,2013,23(2):52-54.

[2]党晓卫,朱岩举,等.吻合方法、抗凝治疗对犬下腔静脉吻合口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0,27(9):1251-1253.

[3]姜海峰,管世江.骨折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检测机器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质,2011,10(7):54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