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银行APP如何助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浅析银行APP如何助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

马超

建行唐山分行电子银行经营中心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金融快速发展,手机APP已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耍渠道,亦成为社会公众、各类中小企业用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便捷手段。近年来不断探索的以手机APP支持普惠金融的新措施、新途径,全面延伸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极大方便了社会公众,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

关键词:银行APP;助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

1手机APP支持普惠金融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手机APP在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传统金融服务手段无可比拟的作用。但从手机APP支持普惠金融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1面向重点普惠金融服务群体的产品较为缺乏

从调查结果看,普惠金融产品主要侧重于账户管理、转账汇款、信用卡和贷款申请等便民服务领域,鲜见针对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群体的金融产品,未上线针对农民、贫困人群、残疾人的政策性贷款、补贴发放等应用。为工资代发类客户、公积金缴纳个人、符合信用评级的自然人、工薪阶层客户、银行开户签约用户等特定群体专门定制的在线快速贷款等产品,尚无法移植到小微企业、农民、贫困人群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群体。

1.2提供普惠金融产品服务的渠道较为分散

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14个便民服务产品分散在44个不同的手机APP应用中。其中,手机银行APP提供转账汇款、在线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直销银行APP提供投资理财等投融资服务,微信银行提供业务推广等信息服务,移动支付APP提供云闪付、二维码支付、无卡取款等支付服务。由于缺乏统一服务入口,用户需从银行不同渠道获得服务,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1.3普惠金融产品服务的用户体验有待提高

普惠金融产品一般具有服务对象明确、场景差异化大等特点。由于专属普惠金融产品少,农民、贫困人群和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群体手机APP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较低。同时,一些线上普惠金融产品仍存在对物理网点、自助机具和人工受理等线下服务的依赖,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信息化程度低、基础设施环境差,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难以有效对接、联动和融合,导致手机APP的普惠金融服务产品体验度不高。

1.4普惠金融业务风险防控难度较大

一方面,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大多具有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往来不紧密、抵御风险能力低、缺少抵押资产、缺乏业务数据积累和有不良征信记录等特征;另一方面,依托行内数据和传统客户管理、征信等手段,提供快速信贷服务产品,银行难以掌握客户的全面情况。同时,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普惠金融服务群体的分散性和特殊性,导致金融机构风险防控难度增大。

2手机APP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

2.1逐步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

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前提条件,也是普及手机APP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移动支付、大数据、征信、电子认证、技术规范等已成为新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应在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法律体系和征信体系的基础上,积极通过新业态和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为普惠金融创新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与实践,确定手机APP普惠金融技术框架和应用架构,制订数据和技术规范,推进全省普惠金融持续协调发展。

2.2积极推进手机APP普惠金融应用

手机APP既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移动金融服务平台、业务接入渠道和统一服务入口。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手机APP应用在推进移动金融和信息惠民、便民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将其作为推进甘肃普惠金融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向。

一是重视和推进手机APP普惠金融应用研究,持续推进产品设计和应用开发,不断加强运营管理,与网上银行、自助设备、现场网点的功能和服务相配套,提供多途径、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服务渠道。二是利用已有应用平台的功能和接口,整合、开发并上线普惠金融业务应用,提供普惠金融接入渠道和统一的服务入口。三是加强与政府部门、公共服务领域的协作与信息共享,发挥“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优势,改善服务环境,扩大服务覆盖面。

2.3不断丰富手机APP普惠金融产品

银行应认真总结借鉴金融精准扶贫、低保补助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手机APP接入和服务渠道的作用,紧密结合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群体消费场景,设计开发多样化、多层次、体系化的账户管理、转账支付、生活缴费、便民服务、政策咨询、小额信贷等手机APP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需求的应用,为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群体提供机会均等、体验优质的服务。

2.4加大手机APP普惠金融服务宣传力度

通过手机APP推进普惠金融的重要前提是使社会公众,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了解、熟知服务。各银行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应用网站、柜面宣传、专题培训、电子屏播放等方式,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渠道,全面开展移动金融、支付安全、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和精准培训。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2.5着力强化手机APP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完善法律制度,严格执行相关安全和技术标准,规范和约束第三方(软件服务商、电信运营商)行为,加强对手机APP开发、发布、运营等环节的风险防控。二是重视业务规则和制度设计,规避风险。例如,建立基于生物识别、手势验证、支付密码器的多因子身份认证机制,高效识别账号安全风险,甄别虚假用户身份,保障账户和交易安全。三是加快国产密码应用,完善个人信息和业务交易数据在网络传输、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加密和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出现交易、资金信息被窃和泄漏。四是积极推进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满足新金融业态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风险防控要求。

3结语

可见,银行APP如何助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精准命中了普惠金融发展的难点,利用我国目前金融科技繁荣发展的机遇助力普惠金融提质增效是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于平、周惠民:《中国省域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金融理论探索》,2018年第2期.

[2]戴世宏:《如何发展好普惠金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第1期.

[3]白当伟、汪天都:《普惠金融国际前沿趋势、重要成果与经验启示》,《国际金融》,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