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海产品捕捞业减压病发病情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大连地区海产品捕捞业减压病发病情况分析

焦晓敏姜树华马雪松

焦晓敏姜树华马雪松(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001)

【摘要】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减压病的发病情况,为保护潜水员的身体健康和预防并控制减压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668名潜水员进行急性减压病的问卷调查,并结合2008-2010年大连地区海产品捕捞作业人员健康检查资料,分析减压病发生的原因。结果急性减压病的发生率平均为0.13%,减压性骨坏死的检出率平均为0.24%。结论大连地区海产品捕捞业的减压病发病情况不可忽视,亟待加大职业健康的监督执法力度,提出了预防减压病发生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海产品捕捞减压病健康监护

海产品捕捞作业是一种在高压、低温、能见度差,呼吸高分压气体的环境中所从事的劳动强度大、风险度高的职业,因其作业特殊性,常导致潜水事故及减压病的高发。大连市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发展迅速,遍布大连沿海各乡镇,为了解大连地区海产品捕捞业职业性减压病的发病情况,采用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连地区海产品捕捞业急性减压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我院近3年来潜水员患减压性骨坏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依据国家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GBZ-200624进行诊断。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次问卷调查遍及6个县区,随机调查大连市区部分潜水员668人,

1.2方法

1.2.1现场调查现场了解潜水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及其防护情况,了解有关健康监护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索取潜水员的防护设备资料、健康监护资料等。

1.2.2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是收集潜水员个人基本信息、职业史、急性减压病发病情况等内容。采用统一调查表,调查员由沿海各乡镇抽调的卫生人员经培训后担任,为做好调查的质量控制,我院派专业医护人员到各乡镇巡回检查指导。

1.2.3用PEM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大连市海产品捕捞业存在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多种经济形式。这些企业大多地处城市的边缘。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海产品捕捞人员多处在乡村、海岛,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地方,潜水人员流动性大,多为临时用工,潜水员与业主之间不签署劳动合同。在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方面有许多难点,尤其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经营管理松散无序,国家有关职业安全和职业病防治的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职业卫生监管出现空白。

2.2急性减压病发病情况

由表1可见,急性减压病发生率平均为0.13%,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急性减压病发生率高于股份制企业。经卡方检验p<0.01。

表1不同经济类型企业急性减压病发病情况

2.3发生急性减压病的影响因素

根据现场调查获得的信息,选择了387名发生过急性减压病的潜水员进行了调查[1]。由表2可见,作业时间过长和潜水深度过深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因素(P<0.05),而其他各因素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发生急性减压病的影响因素(回答人数387)

2.4减压性骨坏死发病情况

健康检查的潜水员大部分都是来自过去国企改股份制的企业和近城区的部分乡镇企业,私人企业较少。疑似病例和减压性骨坏死检出率见表3。

表3减压性骨坏死发病情况

3讨论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急性减压病发生率0.13%,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急性减压病发生率高于股份制企业。在疏于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一些私营个体企业所雇佣的潜水员,大多未经正规培训而下海作业,对本行业危险性了解程度不深,思想上重视不够,防护知识了解甚少,自我保护意识缺失,导致不规范减压。分析影响急性减压病的因素发现,作业时间过长和潜水深度过深的发生率高于其它因素。用人单位与潜水员为追求经济利益,违反潜水操作规程,随意延长作业时间和加大潜水深度,甚至不惜加大劳动强度,反复出、入水,且间隔时间较短,致使潜水员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过剩的惰性气体存留在体内,从而引发急性减压病频频发生。减压性骨坏死疑似病人平均检出率为6.2%,检出率之高是惊人的。减压性骨坏死病人平均检出率为0.24%,是我市其他职业病检出率的2倍(其他职业病检出率平均为0.1%)。减压性骨坏死早期多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中发现,有的潜水员尽管已知患有骨质改变,不宜下水作业,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仍然带病进行海下作业,最终导致减压性骨坏死的发生。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海产品捕捞业人员与用人单位未签署劳动合同,个人无保险,职业史不清,从而导致诊断不能正常进行;还有的本人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不强,自动放弃诊断;有的患有骨坏死的人员,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危险及日后的不利影响,不愿意诊断。

强化依法监督管理:深入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和海产品捕捞潜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以贯彻《职业病防治法》为切入点,加大执法力度,对全市潜水捕捞作业进行职业安全整顿。构建市卫生局、安监局和海洋渔业局联合施政,由市、县、乡、村逐级建立安全保障部门,实施政府与民间合力监管的监督管理模式[2]。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发挥自律协调作用,使潜水安全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促进大连市海产品捕捞业不断发展。海产品捕捞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应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保证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依法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对轻度急性减压病要加以重视,及时治疗。做好潜水员上岗前安全培训,增强潜水作业者职业健康保护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所从事行业的危险性。要求潜水员严格按照潜水减压规则操作,做到不超深度、不超时限、不超次数作业。建立健全潜水作业的管理体制,完善潜水安全保障体系,做好潜水技术保障,设备及装备保障、供气保障和潜水医学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颖萍,姜树华,李振雪,等.大连地区海产品捕捞业急性减压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23(1):52-54.

[2]姜树华,刘韶华,孙艳翎.潜水捕捞作业职业健康管理的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9,22(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