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听力教学——从日语能力考试变革谈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日语听力教学——从日语能力考试变革谈起

吕悦容

吕悦容广州私立华联学院510663

2010年日语能力考试正式改新了,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举办的“日本语能力测试”(日语能力考试),从1984年实施以来已经历二十多年。作为日本在全球举行的权威日语考试,2008年全世界的考生数量大约在56万人左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其影响力之大。尽管日语能力考已实施多年,但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等却一直未作改变。有关该项考试改革的呼声日渐强烈。因此,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宣布自2010年起日语能力考的内容、形式等都将进行全新改革。

一、新的日语能力考注重测试实际语言交流的能力。

二、新的考试等级将由4个等级调整为5个等级,增加后的3级相当于现行的2级与3级之间的水平。

三、考试科目变化:①改革前,包含文字·词汇、听力、读解·文法这三大部分。②改革后,新的1、2级考试包括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和听力三大部分,3、4、5级考试包括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听力两大部分。

四、合格标准的判定:1、2、3级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0-60分;阅读:0-60分;听力:0-60分;综合得分:0-180分。4、5级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阅读:0-120分;听力:0-60分;综合得分:0-180分。

各级别的总分都由原来的400分变为了180分。从分数的分配上来看,听力和阅读的比重都有所提高,大家应该可以看到,今后的日语能力考听力和阅读的难度都将增加50%,读解的文章更强调实用性,文章的类型也将越来越广泛。改革前,一级达到280分以上即为合格,二、三、四级达到240分以上即为合格。改革后:新的日语能力考试要求总分和各个部分得分点都必须达到合格线标准,才算考试合格通过。如果总分达到合格线,而其中任何一部分没有达到基本分数线,即被判为考试不合格。因此,就大大提高了对考生日语综合能力的要求。

第一,注重听力教学。

听力以前就是学生历次考试的弱点,而从这次改革来看,对学生的听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要注重听力教学。因为日语过级等级考试的证书是学生敲开就职大门的钥匙。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无疑是每所高校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进行听力教学呢,我觉得首先要在上课时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一开口发音就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时耐心的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发音。

比如有的学生学了两三个月的日语了,连浊音和清音还分不清,长音和拨音分不清。这样如果自己本身发不准,听的时候就可想而知了。自己背的时候就记了一个错误的单词,当他听到正确的单词时,自然听不出是什么意思,更别说是做题了。

第二,就是积累词汇量。

打仗要先有武器,脑子里没有储存几个单词,只是靠猜是不行的。而单词的记忆最好是主动地,有需求的去记忆。建议学生写写日记,或是主动和外教谈谈心,这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会发觉自己的词汇量不够,当看到课本上的,或是日剧中出现的生词就自然会下意识的去背去记。“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何不让学生在踏入社会前就感受到这一点。课堂上介绍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日本时事,风俗,还有他们这个年龄段感兴趣的日剧,动漫,让他们对日本的文化产生兴趣,对日语课感兴趣,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盼着上这个老师的课,我想大家上学的时候都会感触到的一点是,自己喜欢某个老师的课,上课时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并且这门课的成绩也往往不错,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注意课堂的和谐,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教师不光是教授知识更是教授人生哲理。有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想问题。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具体存在什么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第三,寻找适合学生本阶段的教材,这个很重要。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最好还是与日本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有生活气息的,符合他们现阶段日语水平的内容,过难或者过于简单都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为了让他们在学习中既有提高又不挫败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留学和商务日语方面的内容。符合他们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不能将学校学的知识和社会完全脱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企业巴不得学生一进公司马上就能胜任工作,进入角色。我们授课时,拓开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在学校里能有更多的锻炼的机会,早日明白自己现阶段的实践能力离自己将来所想要从事的工作之间存在多大的差距,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在最初的几节听力课上给学生讲解一些听说的基础知识。

日本人的会话中经常会有一些省略,缩略,还有习惯性用语。例如,中国人一般会说“如果不快点,就会迟到了”,而日本人则会说“急がなければ……”后面则会省略不说。这是日本人的一种表达习惯。通常这里的“なければ”会说成“なちゃ”,还有“出てしまう”通常说成“出てしちゃた”。习惯性用语主要是指男女差别用语,还有一些单词本身的含义。

比如说,以“かしら”“わ”结等结尾的,一听就知道说话人是女的;还有在非正式场合,用标准语的一般是女性,男性用语用语一般比较随便,一听到“知らない”基本是女性,而“知らん”大多数情况下说话的是男性。再者如“生徒”,“学生”,译成汉语都是学生的意思,但是在日语里,它们各自有着明显的年龄上的区别。

再如:日本人在平时的交流中很少使用第一人称代词,这与我们汉语的习惯很不相同。在日语里如果总是说“私が”“私が”的话,是似乎是在张扬自己,会给他人带来不快的感觉。在可不用的时候尽量不用,通过上下文让对方揣摩,这种方式似乎更令人欢迎。

看来日本人在说话的时候很注意对方的感受。这可能与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有关吧。日本人特别害怕被同伴隔离,对自己所属集团有一种依赖心理,也就是“あまえ”。只要是大家一起,即使是做坏事也不觉得什么,20世界80年代日本曾流行这么一句话“红灯亮,大家一起过,不害怕”。日本人的这种集团意识源于日本的稻作文化,古时候的农耕要求大家相互合作,长时间养成了日本人这种“以和为贵”的性格,大家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枪打出头鸟”的可怕,也就反应在语言交流上。日本人从很少就意识到这一点,小孩子从上幼稚园的开始就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害怕被“いじめ”,而且现在日本的“いじめ”开始走向阴湿化,以前大家欺负,嘲笑身体有残疾,学习不好的孩子,可是现在太优秀,太突出的孩子也会被欺负,“いじめ”致死的实例也不少。从小孩子开始,大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不愿意在人前张扬自己,常常表现的比较低调,往往追求集团内部的和谐。

第一人称代词有时被潜在或者是被代替了,日本人接电话时会说“理香です”这里的第一人称代词就被省略了。再看一个被替代的例子,在家里,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孩子通常自称““お父さん”或“父ちゃん”,“お母さん”或“母ちゃん”。这种用法是和听话者同化的表现,是“思いやりの文化”的体现。第一人称代词还可以指对方,比如邻居阿姨招呼旁边的小孩子,“ぼく、ここにきて”、显然这里的“ぼく”不是指自己,而是指代小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

第五,就是上课时涉及到的日本概况的东西也适当的讲解一下。

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日本人,了解日本社会,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做题时不会对日本人的行为感到不解,再花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会不会,应不应该选这个答案,少受自己民族习惯的影响,而从更客观的去做题,节省时间,提高准确率。

听对于语言交流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应对新的等级考试形式,教师切实在语言基础知识,教材的选择等途径上下功夫,同时注意适时导入日本文化,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从而提高过级率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于晓欢唐燕教育战线影响日语听力教与学因素浅析.华北科技学院,2008。

[2]魏艳刘春兰华章日语专业听力课的教学思考.江西师范大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