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治疗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72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通心络治疗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72例

贾荣

贾荣(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家床科010030)

【中图分类号】R7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179-02

【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治疗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TG、LDL-C等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心络治疗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以络病理论为基础,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可显著降低患者血脂指标,延缓疾病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通心络老年心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残疾的主要疾病。阻止、延缓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的进展,可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笔者近年来以通心络治疗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72例,疗效颇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144例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辅助检查确诊,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关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或(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中关于心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男38例,女34例;年龄60~82岁,平均(71.3±8.1)岁;病程1~21年,平均(8.2±3.2)年;脑血管病25例,心血管病26例,二者兼有21例。观察组:男37例,女35例;年龄60~81岁,平均(71.4±8.2)岁;病程1~25年,平均(8.3±3.3)年;脑血管病24例,心血管病25例,二者兼有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病史≥1年;③同意本组治疗方案并坚持服药。排除标准:①治疗期间出现急性心脑血管病;②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③过敏性体质。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根据患者疾病情况给予抗凝、扩血管、降血脂等西药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80015)口服,3粒/次,3次/d。两组均30d为1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对比治疗结果。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血脂指标的变化情况,分别于治疗开始时及治疗2个疗程结束时测定1次。

1.5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应用SPSSl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TG、LDL-C等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G、LDL-C等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组TG、LDL-C等血脂指标对比(mmol/L,x±s)

注:与对照组对比,△t=0.0492,△P>0.05,▲t=3.3282,▲P<0.01,◇χ²=0.0370,◇P>0.05,

◆χ²=3.0947,◆P<0.01;与本组治疗前相比,☆t=9.3827,☆P<0.01,★t=12.0144,★P<0.01。▽χ²=4.2399,▽P<0.01,▼χ²=6.7506,▼P<0.01。

3、讨论

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多久病体虚,病机以正气虚弱,祛邪无力为主,多属气虚血瘀之证,故治疗应以益气通络,活血止痛为原则。通心络胶囊是吴以岭教授总结多年实践经验,以络病理论为基础,研制开发的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要功效的复方中药制剂。其主要由人参、赤芍、檀香、降香、乳香(制)、酸枣仁(炒)、冰片、水蛭、蝉蜕、全蝎、土鳖虫、蜈蚣等十二味组成。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安神益智为君,益气行血,使气旺血行,以水蛭、蝉蜕、全蝎、土鳖虫、蜈蚣等五味虫药化瘀通络,搜风解痉,并兼具引药归经之效。现代研究认为,通心络胶囊具有保护血管内皮,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抑制心室重构,抗心肌缺血,减少脑损伤等多方面、多机制作用[3],可广泛应用于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引起的各类心脑血管疾病。

总之,通心络治疗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以络病理论为基础,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可显著降低患者血脂指标,延缓疾病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3]许先进.通心络治疗心脑血管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0,9(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