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进行颈部肿物的诊断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多层螺旋CT进行颈部肿物的诊断的意义

李加友

李加友(普兰店市中医院辽宁大连116200)

【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颈部肿物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颈部肿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经手术证实为颈部肿物,回顾分析入组对象的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40例颈部肿物患者扫描结果为:9例来源于甲状腺,其中4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大,3例为甲状腺癌,2例为甲状腺囊肿;10例来源于淋巴组织,其中3例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瘤,3例为淋巴结核,2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为慢性淋巴结炎;6例来源于唾液腺,其中3例为唾液腺良性混合瘤,2例为唾液腺癌;余下15例患者中,4例为颈部动脉体瘤,3例为纤维组织恶性细胞瘤,2例为皮下脂肪瘤,2例为颈部神经鞘瘤,2例为颈部腮裂囊肿,1例为颈部的毛细血管瘤,1例为甲状舌骨囊肿。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准确诊断患者颈部肿物的位置和形态,在颈部肿物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颈部肿物临床诊断意义

颈部肿块是常见的颈部疾病之一,Skondalakis总结颈部肿块诊断结果,发现了“80%规律”:①对于非甲状腺的颈部肿块患者,炎症、先天性疾病占20%左右;真性肿瘤占80%左右;②对于真性肿瘤患者,良性肿瘤占20%左右,恶性来源占80%左右;同时发病率与性别有关,女性发病率为20%左右,男性发病率为80%左右;③对于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颈部原发占20%左右,而80%恶性肿瘤是来源于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灶;④对于颈部转移灶,80%左右来源于头面部,只有20%来自人体躯干部位[1]。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像技术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血管方面[2]。现将我院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颈部肿物的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颈部肿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经手术证实为颈部肿物,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5~72岁,平均(46.5±5.8)岁。

1.2方法所有入选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使用东芝Aqulion4层螺旋扫描设备,电流250mA,电压120KV,取患者仰卧位,扫描患者主动脉弓部到颅底,pitch(螺距)3/1~3.5/1,采集层厚为2~4毫米。常规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经静脉注入后作多层扫描:门静脉期60~70s,动脉期20~30s,延迟扫描180s,最后做图像处理。

2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经过多层螺旋CT扫描,并获得满意的血管图像显示。双侧颈总、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椎动脉的血管形状及其与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均得到清晰显示,并清楚显示血管的粗细、扭曲和压迫情况。通过影像资料可以判断肿物是良性肿物或恶性肿物,良性肿物呈圆形或者类圆形,形态规则,内部组织均匀,外周边界清晰;恶性肿物形态呈不规则化,内部组织不均匀,外周边界不清晰,和周边组织没有明显分界。此外,肿物CT密度和动态增强情况不同。2例皮下脂肪瘤肿物含脂肪成分;33例为软组织密度的肿物,其中密度均匀的肿物14例,密度不均匀的肿物19例。12例增强后显著强化,分别是3例唾液腺良性混合瘤、2例慢性淋巴结炎、3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瘤、4例颈部动脉体瘤。11例增强后呈中度强化,分别为3例甲状腺癌、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纤维组织恶性细胞瘤、3例淋巴结核。此外,40例颈部肿物患者中多数淋巴结核和淋巴结转移瘤表现呈囊实混合密度,增强后能见到大面积坏死灶,实质部分强化的幅度大于40HU。另外,5例表现为囊性肿物,增强后未有强化表现,其中2例为颈部腮裂囊肿(CT值约为63HU)、2例为甲状腺囊肿、1例为甲状舌骨囊肿。

3讨论

3.1颈部肿物的种类和诊断颈部肿块包括肿瘤性、先天性和炎症性三类[3]。常见的颈部肿块有: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颈淋巴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腺瘤、涎腺混合瘤、神经源性肿瘤、颈动脉体瘤、恶性淋巴瘤和转移性恶性肿瘤[5]。颈部肿块诊断过程包括:①询问年龄、病程、症状以及是否有鼻咽喉、口腔等器官受累表现;②临床检查:观察颈部两侧是否对称,是否有肿胀、瘘管等,必要时作鼻内窥镜检查;③影像学检查:颈部CT扫描可了解肿瘤部位和范围,有利于掌握肿块与颈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关系,为后期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还可选用鼻、喉侧位X线检查来查找原发病灶。对颈部鳃裂瘘管、甲状舌管瘘管患者,可进行碘油造影X线检查,了解瘘管的走向和范围;④病理学检查:穿刺活检、切开活检等[6]。

3.2多层螺旋CTCT包括常规CT、多层螺旋CT两种。多层CT技术是通过横轴扫描三维收集数据并进行多方向重建。三维扫描的主要特点是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和高质量的多维图像[7]。高质量的CT图像表现为各向同性即轴位像、冠状切面和矢状切面的空间分辨率都一致,同时多层螺旋CT的扫描覆盖范围较大。多层CT使用采集到的高分辨率的各向同性的三维数据,通过处理后可以显示肿瘤和血管的关系。图像清晰度、扫描时间和扫描范围三者之间呈互相矛盾关系。多层螺旋CT可以同时扫描2~16层,扫描速度比常规扫描提高2~16倍,扫描范围更大[8]。多层螺旋CT扫描解决了图像清晰度、扫描速度和扫描范围三者的矛盾。螺旋CT在临床中具有薄层、多时像、扫描范围大的特点。在增强扫描时可以清晰显示造影剂动脉期、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增强,可以做到多时相扫描[9]。

本组研究发现,多层螺旋CT扫描颈部肿物的图像可以显示肿物的性质、位置、大小、密度等,与手术证实的结果一致。因此说多层螺旋CT的扫描结果为颈部肿物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鸿滨,李永生.颈部淋巴结肿大90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2):102~103.

[2]郑建金,董刚,李涛.CT增强扫描对颈部肿物的诊断意义及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31):82.

[3]KoshyM,PaulinoAC,HowellR,etal.18F-FDGPET-CTfusioninradiotherapytreatmentplanningforheadandneckcancer[J].HeadNeck,2007,27(6):494.

[4]张继生,尹林,卜寿山.102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48~2349.

[5]孙振伟.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1):22~23.

[6]肖玉梅,朱苏宝,张建平.74例结合性淋巴结炎针吸活检标本结合菌培养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65~66.

[7]杨树山,刑巍巍,雷震,王岩,邰隽,潘永奎.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部包块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7):1004~1005.

[8]卢耀刚,赵丽俊.多层螺旋CT对颈部肿物的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2011,(7):3149~3150.

[9]王秋鹏,王四玲,范广明.颈部淋巴结肿大188例临床病理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7,9(1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