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分层教学与实践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谈初中物理分层教学与实践教学

王春娥

王春娥河北省武强县实验中学

一、分层划分教学目的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新一轮课题改革的一个特点,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学科的识记能力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教学目的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包括;理解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知道它们的含义、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定量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实验,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推理,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了解物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层次是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科学的研究、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实践,必须懂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初三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在熟知的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建立本学科的能力结构。在物理学科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是学好物理的灵魂。教师在复习中要做到严谨、精练、准确地把握知识结构中隐含的能力要素,要充分挖掘,并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新情境、新变化的物理现象中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例如:我在“电功、电功率”教学中,“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不断创设新情境、新变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分层划分教学实践

初三物理综合性强、开放程度高,学生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学力水平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同时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二期课改中又作为一个很高的要求提出。面对中考的压力,学生往往搞题海战,片面认为题目做多了,中考也可得高分了。学生往往会就题论题,缺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钥匙”。因此作为初三一线教师,如何为学生指点迷津,为学生摆脱困境?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实践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懂”教材。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理论不深,内容简单,不用用“心”去钻研,只要看“懂”就行,上课没有问题。如果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往往出现在课堂上平铺直叙,承前启后不自然、不流畅、缺乏生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感到枯燥乏味,往往出现思想不集中、走神。

第二层次:是“熟”教材。教师对教材的编写体系和知识结构很熟悉,并明确讲的这一节课在教材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的明确。特别是通过细心钻研教材,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的选择得当。

第三层次:是“化”教材。即教师在对教材“熟读”的基础上,做到“融会贯通”。教师只有做到了将教材化会自己的心理品质,进行梳理教材,我认为将教材的内容进行再组织、再创造,这样才能更有效、更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并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水平。

因此,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初中物理整体知识框架、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不同层次的不同学生,分阶段、分层次组织教学。教师多一份辛劳,学生就少走一步弯路。

三、对实验教学的再认识

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创造能力,在实验教学的时候保持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探究过程中有创新地解决问题,在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器材的选取、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实验结论的得出、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等一系列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地点拨、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思索中独立去完成。

中考的“压轴”提多次出现考核“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题。这类题既考核学生实验能力,又是考核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虽然试题创设的情景不同,但实质是一致的,都要求学生能针对试验中碰到的问题,运用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和电功率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得到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例如:某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电源电压是1.5伏整数倍(由几节干电池串联组成),滑动变阻器标有“5欧3安”,所用小灯上额定电压为“2.2V”、“2.5V”和“3.8V”中的一个,估计小灯的额定功率在1.2瓦以内。该同学正确连接电路,闭合电键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中点附近某位置时,小灯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求:(1)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流,并说明理由;(2)小灯的额定电压,并说明理由(3)小灯的额定功率。

四、对教学反馈的再认识

在初三物理复习教学中,对教和学的效果评价,往往体现在每月一次的“月考”上,学生往往把在月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作为阶段性学习的追求目标,这种评价机制使教与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学生而言,可能存在知识复习的“盲区”:对教师而言,可能存在教学上的“死角”。因此,我认为,教学评价更应该体现“即时性”原则,而贯彻这一原则的有效方法就是教学反馈和反思。教学反馈就是把教学结果与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对照,找出差距进而调整教学行为。我认为,教学反馈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教学中,我应用了如下的反馈机制,它包括:

1、建立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为核心的师生双向循环反馈结构,体现教学的“以人为本”思想。

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提高教学反馈的有效性。

3、反馈形式可以多样化,采用课堂提问交流、作业、书面调查、测验等。

4、反馈要经常化,体现“即时性”的原则。

教学反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指导和改进教学,它不仅要分析教与学质量的好坏,而且要分析教与学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方法,还要分析教师教学的情感、方法、教学的深度、速度难度。引导形学生多从主观上找原因,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