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癫症的临床举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针灸治疗癫症的临床举证

焦彦超

焦彦超(大庆市中医医院16300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394-02

【摘要】目的讨论针灸治疗癫症。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针灸治疗癫证具有较好疗效,针灸具有调理气血、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醒神止痉之作用。

【关键词】针灸治疗癫

癫是神志异常的一种表现,其病始发表现为情志不乐,不久则神痴而语无伦次。《寿世保元》:“癫者,喜笑不常,癫倒错乱之谓也。”俗称“文痴”。

本症首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灵枢•癫狂篇》都有论述。关于癫痫大发作的描述,《灵枢•癫狂篇》曰:“癫疾始发,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陲者……先反僵,因而脊痛”。又说:“筋痢疾者,身倦挛急大……”;“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难经》曰:“癫疾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古代对癫痫未明确区分为二症,《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景岳全书•癫狂痴呆》:“癫即痫也,观内经所言痴甚详,而痴则无辨,即此可知。”后世则将发作无时,发时抽搐昏抖,口吐白沫,醒后神志如常者称为痫症而与癫相区别。多由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等所致。

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神经病等病。

[常见证候]

(1)痰气郁结:精神抑郁,神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喜怒无常,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

(2)心脾两虚:神志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量少,舌色淡,脉细无力。

[症状分析与鉴别]

(1)痰气郁结:多因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被郁,伤及脾脏,脾气不升,气郁痰结,蒙蔽神明,故表现为表情淡漠,神志痴呆等精神异常的症候。痰浊中阻,故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

(2)心脾两虚:多由患病日久,心血内亏,心神失养,故见心悸易惊,神思恍惚,善悲欲哭等症。血少气衰,脾气健运,故饮食量少,肢体乏力,舌色淡,脉细无力,均为心脾两亏,气血俱衰之征。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肝俞、脾俞、水沟。

配穴:痰气郁结者加太冲、丰隆,心脾两虚者加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诸穴均按常规消毒后,肝俞、脾俞不宜深刺,以免伤及体内重要脏器;水沟用1寸毫针,针尖向上斜刺0.5~0.8寸,行捻转泻法,以患者能忍受疼痛为度;太冲、丰隆针用泻法;三阴交、足三里针用补法,可以加用灸法。

方义:本症多因肝气郁滞,脾气不升,气滞痰结,神明逆乱,故取肝俞以疏肝解郁,配脾俞以益气健脾去痰;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脑,取督脉之水沟穴,可醒脑开窍。太冲可疏肝行气,丰隆以化痰浊;癫证日久可出现心脾亏损,取三阴交、足三里以补益心脾。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1)《针灸资生经》:第四:悲泣鬼语,灸天府五十,悲泣邪语,鬼忙歌哭,灸慈门五十。

(2)《针灸甲乙经》:癫疾,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风池。癫疾,互引,口喁,喘悸者,大迎主之,及取阳明、太阴,候手足变血而止。

(3)《灵枢•癫狂》:筋癫疾者,身倦变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

(4)《针灸逢源》卷五:癫多喜,病在心脾包络,时作时止,常昏倦、阴主静也。狂多怒,病在肝胆胃经,少卧而不饥。逾垣上屋者,阳盛则四肢实也。……冲阳男灸此,癫狂并治。……又孙真人十三鬼穴挨次针之,如偏穴男先针左,女先针右,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中缝横筋一板于口,合舌不动,刺出血效。

按:癫证是属于精神失常的病症,多由思虑太过,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津聚成痰,蒙扰清窍,以致神明失常,针刺治疗多有较好疗效,尤以发病时间短的青少年患者。其取穴方法,历代医家给我们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上述两则病例所取之穴,其中人中、大陵为十三鬼穴,是治癫狂症的特效穴。人中具有通督阳,醒脑开窍之功;大陵为心包经之原穴、用以泻心火,而起宁心安神的作用;哑门为回阳九针穴,清泻诸阳之热,通络而清神;大椎为诸阳之会,能泻胸中之热,清脑安神;鸠尾是治癫狂症的经验穴,能清心化痰;涌泉为足少阴之井穴,用于宁神苏厥,滋阴降火,起釜底抽薪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用以调和气血,阴阳得以相宜;丰隆能豁痰化湿宁神志;阳陵泉能疏肝理气,清热化湿,肝得疏泻脾得运。明代李时珍说过:“脑为元神之府”,风岩穴是作者常用于治疗与脑有关的某些病症的经验穴。至于针刺手法,作者体会,必须根据患者的针感反应强弱而定,初诊时用较大指力持针捻转行针,使其产生较强的针感反应,以激发经气,振奋神志,待症状减轻时,患者的针感反应逐趋敏感,则需逐渐减轻持针的指力,以调和气血,使阴阳得以平衡。

参考文献

[1]欧阳群.针刺治疗癫证两则.上海针灸杂志,198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