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儿围术期疼痛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分析小儿围术期疼痛治疗

唐志洪

唐志洪(峨眉山市中医医院四川峨眉山614200)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018-02

【摘要】小儿围术期疼痛危害性较大,应结合小儿疼痛特点,综合疼痛评估,给予恰当的镇痛治疗,以此减轻患儿痛苦,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达到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目的。本文将从分析小儿围术期疼痛特点入手,综合小儿疼痛评估,分析不同的镇痛治疗方法。

【关键词】小儿围术期疼痛治疗

小儿镇痛是临床重点研究问题,据相关医学调查统计,有85%的麻醉师认为新生儿和婴幼儿可感知疼痛,但术后需要镇痛者偏少。然而仍有错误观点认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成熟,神经传导纤维尚未形成髓鞘,疼痛敏感度较差;同时,还有观念误认为新生儿使用镇痛剂会发生依赖或呼吸抑制,为此临床常忽视新生儿的疼痛。但据生理解剖学研究发现,在胎儿期就已形成伤害性刺激神经束髓鞘,因此婴幼儿对疼痛有敏感,同时,疼痛对新生儿,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反应,所以小儿疼痛是临床不容忽视的问题[1]。本文将针对新生儿围术期疼痛治疗进行综述如下。

1小儿疼痛特点

新生儿感知疼痛较成人更持久、强烈,但无典型临床特征。新生儿疼痛仅表现为阵发性疼痛,疼痛强度发生后迅速减弱,但诱发疼痛因素仍存在。例如新生儿产伤骨折后,常于数月后被发现。

2小儿疼痛评估

新生儿与婴幼儿新生儿术后应激较强,其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围术期镇痛抑制应激反应,能明显改善患儿预后质量。镇痛治疗前应先对小儿疼痛进行评估,但由于新生儿局限于语言能力的表达,临床对小儿疼痛评估往往只能通过新生儿的行为、生理指标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2]。

2.1单一评估

2.1.1行为评估指标

可通过新生儿面部表情、哭闹、四肢姿势及躯体摆动情况评估新生儿疼痛程度。一般因疼痛引起的哭声比较高尖,其持续时间长、频率多;面部表情采用加拿大BritishColumbia儿童医院制定的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进行疼痛评估;四肢及躯体观察采用婴儿躯体编码系统(IBCS),对新生儿四肢和躯干运动评分进行评估。同时采取CHIPPS量表,对新生儿哭声、面部表情、躯干姿势、下肢姿势、躁动不安5个行为指标进行术后疼痛评估。

2.1.2生理评估指标

生理评估指标包括血压、呼吸、心率、SPCO2、血浆激素水平等。

2.2综合评估

单独评估指标均具有局限性,行为评估指标对痛觉具有特异性,生理评估指标既客观又敏感。两法联合应用的方法常采用早产儿疼痛评估(PIPP)、新生儿疼痛评估(NIPS)及幼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2.1PIPP评估

适用于早产儿和足月儿急性疼痛评估,对皱眉、挤眼、鼻唇沟、心率、SaO2及面部运动、觉醒程度进行疼痛评估。

2.2.2NIPS评估

适用于早产儿和足月儿操作性疼痛评估,对面部表情、哭闹、呼吸、上肢、腿部和觉醒状态进行疼痛评估。

2.2.3VAS评估

适用于能通过语言表达出疼痛小儿各种性质疼痛的评估,采用线性图进行评估,分为0~10等级,让小儿根据自身疼痛在等级上划记号,数字越大,疼痛越大。

3小儿围术期疼痛治疗

3.1治疗原则

(1)在选择小儿镇痛药物上,应个性化选择,依据病情、个人耐受能力等客观条件下,选择常规镇痛药物、局麻药、吸入麻醉药等,但医者应严格掌握药物药理、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防治。(2)在给药途径上,不采用口服、肌注,尽可能选择全麻,预防口服药物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肌注会再次增加小儿的疼痛,副作用减少。(3)在给药方法上,渐进给药,有小剂量逐渐增加到小儿耐受能力;同时,为小儿安全着想,应定时限量给药,不主张按需给药;小剂量复合给药,使不同镇痛药物剂量减少,而镇痛效果增强。(4)在安全观察上,反复评估疼痛程度,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并监测生理指标[3]。

3.2常用镇痛方法

3.2.1表面麻醉

采用EMLA局麻贴膜和TTS芬太尼贴剂,其中EMLA局麻贴膜是由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按照1:1比例制成的贴膜,术前45min贴用,用于避免小儿术中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TTS芬太尼贴剂,贴于上臂或胸部,每一贴25ug/h的镇痛效果相当于吗啡90mg/d。

3.2.2末梢神经或区域神经阻滞镇痛

可通过臂丛神经阻滞、髂腹下神经阻滞等方式对全麻手术患儿清醒前实施的局麻镇痛,药物浓度为成人的50%,麻药配方可选择1:20万肾上腺素+0.25%利多卡因5mg/kg;丁哌卡因2mg/kg[4]。

3.2.3经鼻贴膜给药

选择咪唑安定0.2mg/kg滴鼻,经鼻粘膜吸收,约25~40min入睡;或舒芬太尼15ug经鼻腔给药,生物利用率较高,也可选择吗啡类药物替代,但该药使用后可能会出现肌僵直或低血氧症,应给予安定类药物克服肌僵直,术中检测SpO2,并给氧支持。

3.2.4病人自控镇痛术(PCA)

给药以静脉为主,有患儿父母参与陪同,适用于5岁以上小儿,对较小患儿,可由护士和父母共同参与(简称NPCA),PCA还分为经硬膜外给药(PCEA)和经静脉给药(PCTA)。

3.2.4.1小儿PCEA

适用于5岁以上小儿行下腹部、下肢手术使用硬膜外阻滞或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术后给予小儿PCEA镇痛。给药方法:利多卡因麻醉后,给予吗啡0.02mg/kg,此种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利多卡因药物剂量,还可增强麻醉效果,延长镇痛时间,术中不良反应较小,出现轻微呼吸抑制可通过监测及时处理。对行较大手术,若需持续注入吗啡,对4~8岁患儿用药剂量11.6ug?kg-1?h-1;对8~15岁患儿用药剂量7.5ug?kg-1?h-1以微泵推注。若符合0.125%丁哌卡因,吗啡剂量减少5ug?kg-1?h-1以微泵推注。用药期间观察有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并及时处理[5]。

3.2.4.2小儿PCIA

一般在术后观察室或ICU室内应用吗啡类药物行小儿PCIA,首次剂量静注吗啡50~100ug?kg-1;维持量20~30ug?kg-1?h-1以静脉输注,单次推注控制锁定时间间隔在10min以上,且最大剂量<0.1mg?kg-1?h-1。芬太尼静注剂量0.5~1.5ug?kg-1,控制锁定时间间隔在30min以上。

3.2.5局麻药应用骶管阻滞

骶管阻滞为硬膜外阻滞方法之一,应用于小儿术后镇痛,采用阿片类药物于椎管内,阻断中枢传导,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达到镇痛的目的。给药方法:芬太尼2ug/kg+0.15丁哌卡因+1%利多卡因注入骶管,镇痛时间15~24h,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小儿围术期疼痛处理中,应结合小儿疼痛特点,综合疼痛评估,给予恰当的镇痛治疗,不仅可减轻患儿痛苦,还可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蕾蕾,张语桐,麻海春.小儿围术期疼痛管理的进展[J].吉林医学,2009,13(21):247.

[2]缪寿英.骶管阻滞用于小儿术中及术后镇痛[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05(06):136.

[3]卢树昌,张溪英.小儿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9,14(04):184.

[4]鲁应军,曹殿青.小儿术后镇痛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8(05):320.

[5]程翔,李景辉.小儿术后两种镇痛方法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08,21(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