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商誉价值评估的计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3

商业银行商誉价值评估的计量研究

王诤诤(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系,上海200234)

王诤诤(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系,上海200234)

摘要:从商誉的本质入手,主张将“割差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评定商誉的价值。其中,商誉调整系数是关键。基于商业银行价值特性,重构商业银行商誉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被评估银行置于同行业横向比较的环境中,确定商誉调整系数。

Abstract:Onthebasisofgoodwillessence,itisonewaytouse“scalpingmethod”and“fuzzymathematicsappraisalmethod”tovaluethebanks’goodwill,inwhichthegoodwilladjustablecoefficientiscritical.Inthispaper,theauthorrebuilttheappraisalindexsystem,andstudiedtheprocedureofconfirmingthecoefficientinthecomparisonoftheothersimilarbanks.

关键词:商业银行;商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Keywords:commercialbank;goodwill;analytichierarchyprocess;fuzzymathematicsappraisalmethods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1-0041-05

0引言

2006年12月,中国开始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逐步放开储蓄业务对外资银行限制。中国商业银行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纷纷选择引进外资,或跨地区与其它商业银行合资重组,来提升竞争实力。如何在资本重组中,对商业银行进行客观的价值评定,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银行在未上市前,虽有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但拥有政府财政担保和广泛的客户资源,单一的、以财务指标体系为基础的价值评估方法无法全面评价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商誉的潜在价值。

银行商誉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涉及定量及定性的多重评价,本文试图从商誉的本质入手,重构银行商誉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银行商誉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1银行商誉评估的计量模型

1.1商誉评估的计量模型

商誉是由卓越的人力资源、高效的组织管理、和谐的社会关系及良好的市场信誉等构成的、无形的、不可入账记录的资源。商誉的价值,体现为企业超过可辨认的无形与有形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这种溢价源于企业所拥有、控制的人力资本具有优质的“整合效率”,不仅体现为企业账面效益,还包括帐外社会效益。

根据定义,银行商誉等于银行整体市场价值减去单项资产价值之和的余额,其中整体市场价值不仅包括账面财务价值,也包括商誉等无形资产要素创造的价值溢价,即:

银行商誉=银行整体市场价值-单项可确指资

产的价值

其中:银行整体价值=银行财务价值×商誉调整系数

=()×商誉调整系数

单项可确指资产的价值=土地价值+房屋价

值+设备价值+流动资产价值+特许经营权

价值+长期投资价值+…

1.2评估步骤

第一步,统计和分析银行历史现金净流量变化规律。运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未来五年被评估企业的整体现金净流量,利用年金化法得到未来五年等值的等额年金,视为永续经营期间内的年净现金流量。

第二步,估测被评估银行风险,从而得到合适的收益折现率。运用年金资本化法得到被评估企业整体财务价值。

第三步,建立银行商誉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影响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邀请数位企业内外的专家及客户对指标进行评价,形成综合模糊评价集;最后综合多因素、多专家、多等级的评价,得到被评估企业商誉调整系数。

这一系数大于零,当财务价值存在低估时,系数就会大于1,反之,则可能介于0和1之间。

第四步,确定银行整体价值。将第二步的企业整体财务价值与第三步的商誉综合调整系数相乘,得到银行的整体价值。这一价值不仅体现了银行的账面收益,也反映了无形的、不可确指资产对效益的贡献。

第五步,确定单项可确指资产的公允价值。运用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对企业的土地、房屋、设备、流动资产、长期投资、特许经营权、专利技术等可确指资产进行价值评定。

第六步,确定银行商誉价值,即:第四步银行整体价值与第五步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差额。

2银行商誉评估的指标体系

2.1银行商誉的特殊内涵[1]

商业银行是经营负债资金的金融企业,所以分析控制风险,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开发更多的金融合约来创造资金新的流动、新的利差,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职责。所以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内部风险控制和产品创新机制是构筑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决定要素。

本文认为,银行商誉是指银行拥有的或可以控制的、能够为其带来未来收益的、不可辨认的资源,特指人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产品创新能力、客户信息资源、企业与外部关系资源、企业市场地位及市场认同度等,这些无形资源价值最终体现为银行整体市场价值超过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

2.2银行商誉评价的指标体系[2]

本文将银行商誉评估的指标分成“维度-要素-指标”三个层面:维度是对评估范围的类型划分;要素是在维度之下的具体方面;指标是体现要素质量的可评价的具体体现。整个指标体系包括两个维度,七个要素和二十六个基本指标。

(1)内部维度。内部维度包括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产品创新和客户的信息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推动商誉价值增值的主要动因;组织管理是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是推动商业银行在同质化竞争中异军突起的关键;而客户的信息资源建设是现代商业银行控制存贷风险、抵御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关键资源。

①人力资源要素包括人员结构、教育与培训、薪酬与激励机制、团队协作四个指标。

②组织管理要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决策与约束三个指标。

③产品创新能力包括业务差异性、创新投入、创新盈利三个指标。

④客户信息资源包括储户信息、贷款客户信息、信息的应用三个指标。

(2)外部维度。外部维度包括银行与外部的关系、银行的市场地位和市场的认同度。其中银行与外部的关系,包括与政府、储户、贷款客户、其它中间业务客户以及竞争对手的关系是银行储蓄与资产业务的奠基石,也是重组购并的重要目标资源;市场地位和市场认同度则是银行信誉价值的重要体现。

①与外部关系要素包括政府关系、储户关系、贷款客户关系、其它客户关系、竞争对手关系五个指标。

②市场地位要素包括存款规模、贷款资产规模、中间业务规模、市场占有率规模四个指标。

③市场认同度包括:储户认同度、贷款客户认同度、其他业务客户认同度、政府认同度四个指标。

3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3]

权重的确定与分配是体系设计中非常关键的步骤,可采用特尔菲法聘请专家小组,根据经验对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形成一致性的评价,然后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绝对权重体系。

3.1重要程度的标度

本文采用萨迪给出的1~9标度法,将指标的两两重要程度分为九个标度,见表1所示。

3.2指标两两比较,形成判断矩阵

首先,确定每个要素层面下,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形成B=(βij)矩阵。然后用方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指标对所属因素的权重αij。

比如人力资源要素中有四个指标B11,B12,B13,B14,专家对四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评判结果βij见表2。

计算公式如下:

A=

α=且∑α=1

因为∑A=5.7760,可得A11=0.3021,A12=0.6687,A13=1.4953,A14=3.3098;

因而(α1j)=(α11,α12,α13,α14)=(0.0523,0.1158,0.2589,0.5730)。

同理可得其它六个因素下的二十二个指标对所属因素的相对权重系数以及七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评价,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七个因素对维度的相对权重系数为:

(Ki)=(K1,K2,K3,K4,K5,K6,K7)=(0.2500,0.2500,

0.0862,0.1438,0.1438,0.0813,0.0449)

3.3一致性检验

首先,形成矩阵(βij)×(αij)T。如人力资源要素的矩阵(β×α)ij计算过程如下:

(β×α)ij=βij×[αij]T

=1315318531×0.05230.11580.25890.5730=0.21430.47361.05882.3471

然后,求取评价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λmax,计算公式如下:

λmax=∑

如人力资源要素的评价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为:

λmax==4.09327

第三,计算指标CI:

其中:n为矩阵的维数。如人力资源要素的评价矩阵:

CI=(4.09327-4)/3=0.03109

第四,计算一致性比例CR,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CR<0.1,则说明评价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

RI是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多次(>500)重复进行随机判断矩阵特征值的计算后算术平均值得到的,可以通过查表3求得。

如人力资源要素的评价矩阵对应的RI=0.89;所以:

CR=0.03109/0.89=0.03493<0.1

则人力资源要素的评价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同理,可以对其它评价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3.4确定每个指标的绝对权重系数[Wij]

计算公式如下:

Wij=[Ki×[αij]]j

其中:Wij为第i个因素第j个指标对整个价值的影响权重。如人力资源要素四个指标绝对权重系数为:

(w)1j=K1×[α1j]=0.2500×[0.05230.11580.25890.5730]=[0.01310.02890.06470.1432

4确定商誉调整系数

商誉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在同行业的比较中,才能体现被评估银行商誉的大小,因而本文主张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思路,将被评估银行置于同行类似银行的比较环境中,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商誉的调整系数。

4.1确定横向比较的银行样本

选择行业内、同区域的,与被评估银行类似的、且构成直接竞争力的四家银行,共同组成比较样本集,并搜集各家银行相关的财务数据与市场数据,为后期评价提供参考。

4.2请多位专家对五家银行进行多指标评价

将指标评估体系形成调查问卷,选择来自被评估银行内部的信贷部、个人金融业务部、企业客户服务部等部门的,还有被评估银行外部的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政府金融办、、其它类比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储户、贷款客户、理财业务客户、普通消费者、研究商业银行经营的专家等等作为被调查者,从中精选100份作为分析样本。

每位被调查者需要对被评估银行和其它四家最接近的竞争银行进行相同指标的评价。调查问卷发放的范围越广,调查者对相关问题越熟悉,调查报告反映的评价越真实客观,那么调查的结果就越客观。

评估体系中的指标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效益类可量化指标,比如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的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这类指标越大越好;第二类是主观评价的定性指标,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等等,这类指标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对应5、4、3、2、1等数值。

被调查者对可量化指标,根据经验或实际情况,写下具体数据;而定性指标,则选择评价等级,并填写对应的等级数值。

4.3对每张调查问卷的评价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4]

若Xij表示第i个要素第j个指标评价值,则每份调查报告中,Xij指标有五家银行的评价值X,假如五个评价值中的最大值定义为maxij,最小值定义为minij,那么每个实际评价值对应的无量钢化的系数X确定方法如下:

①效益类量化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

②主观评价类定性指标,即指标越大越好:

其中:m为第m家银行。

4.4确定每张调查问卷中每家银行的综合评分

确定每份调查报告中,被评估银行与其它四家银行商誉价值综合评分矩阵[Ym]t;其中m为第m家银行,t为第t个被调查者。m=1,2,3,4,5;t=1,2,…,100。

Y=[W]×[Y]

其中:[W]为二十六个指标权重系数矩阵,[Y]表示特定调查者对五家银行的二十六个指标的评价矩阵,Y表示第t位调查者对五家银行的综合评分。

每份问卷的每家银行的综合评分取决于两方面,指标的权重和标准化的评价值。

4.5确定100份问卷对每家银行的综合评分

如果调查问卷是较大样本集中精选的100份问卷,那么可考虑将每份调查报告影响权重定为1%。因而每家银行100份问卷综合评分

4.6比较五家银行的综合评价,确定被评估银行的商誉调整系数

将[Ym]矩阵中的五个数据进行排序,取其中的中位数作为标准值1,相应的得到其它四个数值的相对系数,被评估银行对应的倍数值,即可作为商誉价值评估中的调整系数。

如:[Ym]=[0.65,0.7,0.4,0.8,0.75]=[被评估银行,银行甲,银行乙,银行丙,银行戊]

则取0.7为中位数,相应地:

=0.57=银行乙;=0.92=被评估银行;=1=银行甲;=1.07=银行戊;=1.14=银行丙

最后,被评估银行的商誉调整系数为0.92.

若已知被评估银行的财务价值为2.5亿元,商誉调整系数为0.92,单项资产的价值之和为1.8亿元,则该银行商誉的价值为:银行商誉=2.5×0.92-1.8=0.5亿元

5结束语

第一,此计量模型体现了商誉多维评价的内涵特性。同时,综合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定性和定量的体现了市场对被评估银行信誉的评价高低。

第二,通过引入商誉修正系数,该模型突显了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无形资源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克服了传统现金流量折现法对企业整体价值低估的不足。

第三,吸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成果,引入层次分析法重构了商业银行商誉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使商誉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充实和体现。

第四,对同一指标的不同评价结果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有效地统一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比较基础。

第五,商誉价值的高低由于具有模糊性,因而只有比较才能更加明朗。将被评估银行置于同行的比较环境中,让每位被调查者进行横向评价,更能够客观反映被评估银行在不同人群中的地位。

————————————

参考文献:

[1]朱锡庆,黄权国:《银行商誉评估的计量经济模型》[J];《求索》2004(6);26-28。

[2]董国欣:《上市银行投资价值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5);9-34。

[3]蔡宁,胡杨成:《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J];《技术经济》2005(12);95-97。

[4]杨尚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自创商誉计量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11);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