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脊索样软骨肉瘤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颅底脊索样软骨肉瘤1例

钟波龙光峰

钟波龙光峰

(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放射科529000)

【摘要】分析颅底脊索样软骨肉瘤的影像表现,提高对颅底脊索样软骨肉瘤的诊断水平。

【中图分类号】R7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154-02

病历及资料:

男,32岁,左眼渐进性视物模糊5年,一直无处理,症状逐年加重,6个月前视物重影并加重。查体,左眼球偏向内侧,向外侧活动受限,右眼未见异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CT左侧鞍旁见大小约39×46×38MM混合密度灶,边界尚清,内见散在高密度钙化灶,对比增强后病灶可见强化,左侧鞍旁及岩骨尖见不规则骨质增生。

手术经过:

以高速气动颅钻于颅骨依次钻孔4枚,铣刀铣开孔间颅骨使之成游离骨瓣,咬除蝶骨嵴和颞骨咬平至中颅底,骨蜡于骨创缘止血。弧形剪开硬脑膜,翻向外侧裂。上显微镜,开放腰大池引流管,放出部分脑脊液使到颅内压下降后,再从外侧裂的远侧开始分离,并把左颞极切除一部分后,即可暴露肿瘤,见肿瘤有完整光滑增厚包膜,呈肉白色,基底与颅底广泛粘连,肿瘤侵犯至海绵窦,前后床突,跨过岩尖,向内后方向生长,肿瘤把颈内动脉挤向动眼神经的外上方,包绕并侵犯着外展、滑车神经,三叉神经也受挤压,切开肿瘤包膜,见包膜内的肿瘤质软,半透明状,间有暗褐色,肿瘤内有大量的骨块增生钙化,予分块切除肿瘤,待肿瘤瘤内减压,腾出空间后再把包膜分块剥离切除,切除包膜时见其血运丰富,出血多,予双极电凝和银夹止血。直视下把肿瘤大部分切除。残余少许肿瘤包膜在中颅底。肿瘤组织切除后见术区解剖结构清晰,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区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脑组织张力不高,搏动好,肿瘤腔予明胶海绵覆盖。术中冰冻病理示:考虑脑膜瘤1级。

病理:

1.灰白灰红组织,大小为:1.3*0.7*0.3CM。2.灰红扁平组织,大小为:1*0.8*0.2CM。

诊断提示

冰冻切片:(左中颅底)肿物由排列弥散的小细胞构成,间质淡蓝色,考虑为呈粘液变性改变的肿瘤,请重送检。第二次送检:肿物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核较小,考虑脑膜瘤1级,待石蜡切片确诊。石蜡切片:(左中颅底)符合脊索样脑膜瘤,WHO:2级,待酶标结果。酶标结果:CK-,EMA+/-,GFAP-,S100+,Des-,仍诊断脊索样脑膜瘤。

最后诊断请参阅其89470号报告!

光镜所见

第一次送检:脑组织小块,神经元旁胶质细胞增生,个别围绕神经元排列,另见小块粘液样物。第二次送检: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细胞核小。

肉眼所见

软组织及骨组织一堆6*5*0.4cm。

诊断提示

(左中后颅底)脊索样脑膜瘤,WHO分级为2级。脱钙标本报告:骨组织内有软骨样基质,陷窝大小不一,陷窝内有双核细胞,间质粘液变性,液点状细胞,形态上较符合脊索样软骨肉瘤,待会诊意见。会诊意见:考虑:1、粘液样软骨肉瘤,2、脊索瘤,3、脊索样脑膜瘤,4、其它……(金域:12105724),20120702。酶标结果:CK-,EMA-,S100-,Vim+,较支持软骨肉瘤,20120702。第二次酶标结果:3号片:S100+,CK-,Vim+,仍考虑脊索样软骨肉瘤。

光镜所见

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构成,可见砂粒体和“粘液湖”,“湖”内有陷窝。

讨论:

颅底软骨肉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在成年以后,男女比例基本相同[1]。常发生在颅底软骨结合处,可由软骨瘤恶变而来,也可为原发。CT表现颅底区高而不均匀密度肿块,可累筛窦区、上颌骨、蝶骨平板及蝶窦。分叶状,界限常清楚,常发生钙化,典型为多发小环状、“C”形或螺纹状更高密度区,而其中央和周围结构密度较低,粘液变性后,可呈低密度。造影后肿瘤无钙化、无变性处强化,钙化区和粘液变性区强化不明显[2]。颅底脊索样软骨肉瘤主要和发生在颅底的脊索瘤、脑膜瘤及颅咽管瘤相鉴别。

脊索瘤位于斜坡中线附近和蝶鞍后部,与中线结构关系紧密,亦可见多发点片状钙化灶,增强后强化相对较软骨肉瘤明显,有时鉴别十分困难,最终还需病理诊断鉴别。

脑膜瘤大部分呈略高密度,瘤内钙化占10%-20%,钙化特点与软骨肉瘤不同,增强后脑膜瘤强化明显,相邻颅骨常呈增生改变,部分脑膜瘤可见“脑膜尾征”。

颅咽管瘤儿童多见,20岁之前发病接近半数,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含胆固醇而大多数呈低密度,常见钙化,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或环形强化。

参考文献

[1]沈天真,陈克敏。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P237-238

[2]张文德,韩昆,王峰,等。颅底软骨肉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6:42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