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教学互动行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高校文学教学互动行动研究

张珺

张珺

天津外国语学院300000

摘要: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作为一种研究类型,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开始出现的,50年代它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之中,Corey(1953)第一次系统地将行动研究定义到教育中来,使行动研究法很快影响到教育实践。

关键词: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3

7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欢迎,近年来,作为自我反思教学模式核心的行动研究更是引起了国内外教育家的广泛关注。行动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得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它既是改革现行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有效途径,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更新的方法之一,又是行动与研究、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的桥梁式研究方法,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外语教师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研究者的不同认识,目前来讲,行动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类型:1.该定义强调行动研究的科学性。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该类研究人员强调用测量、统计等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假设,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教室里的实际问题。2.该定义关注行动研究的改进功能,着眼于行动研究即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此类研究人员认为课程的编制和研究在本质上只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他们对行动研究的典型看法是行动研究就是由教师或其他实际工作者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3.该定义突出了行动研究的批判性,主要涉及行动研究即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的批判、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从而把行动研究看作是教师和其他教育实际工作者所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倡导教师等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

作为一名从事高校文学教学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师生互动,特别是加强学生主动性教学的效果。本文将以行动研究理论为指导,论证该课程在实施和完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而使得行动研究的理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在实施具体研究方案以前,本人首先明确了以下三个行为规范和目的:

首先本人明确了研究目标,确定此次研究过程是以改善教学质量,改进实际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发挥行动研究的改进功能,以期能够起到既能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的目的。

其次,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本研究要特别重视教师本人在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改革实践后从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获得第一手教学改革信息。

其三,行动研究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该研究要求教师本人不但要表现出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同时还要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

在以上三个行动目标的指导下,本人运用了行动研究的创始人勒温的有关观点,以行动研究作为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本人的高校文学教学互动行动研究方案如下:

1.制定计划。该计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又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

结合本人具体的教学实践,本人首先做了如下的研究和设想。

首先鉴于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发现学生的文学课程的学习特别缺乏主动性。完全依赖于教师的单方面输入,如何改进该局面,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如何将教学活动改观成为师生互动的输入输出并进的效果是目前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要想打破教师单方面输入的局面,看来首先要对课堂的提问策略,内容,形式等问题进行改变。为此本人特意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把教学的中心特别是提问的中心转移到鼓励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寻找答案的方向转移。

2.开展活动。在本环节中本人就将对照实施计划采取了相应的计划行动。

本人采取的计划活动如下:

a.明确任务对象,避免众口合一的现象

在本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本人特别注意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头上,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个别学生上课被动听讲,并消极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例如,本人将结合学生的特点安排其作介绍性或者评论性的发表等。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讲述海明威短篇“雨中的猫”的时候,学生被按照其能力划分为介绍性组别和评论性组别,前者进行所能竭泽而渔,而后者则各抒己见,都到达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b.增加团队工作,提倡团结互助的精神

为了发挥取长补短的效果,本人在课堂及课下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的展示活动。这样,学生可以以其所在小组为依托,取长补短,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爱伦坡的“厄舍古厦倒塌”一文时,学生为了弥补其课文理解上的缺陷,运用其电脑方面的专长将该小说制作成PPT短片,即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浓厚兴趣,也在制作过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c.引进竞争机制,消除安逸恶劳的思想

在平时成绩的处理上,本人加入了奖励的机制。即学生不能够被动地靠交作业和出勤来获取平时成绩。相反,本人在课堂上不断给予比赛,测试以及其他竞争性活动,学生需靠其名次成绩来获取平时成绩。这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堂的主动参与性。

3.考察实验结果。本人用摄像机将课堂情况录制下来。观察记录情况,并记下有关印象。同时,本人将其影像资料拿给同事们指正,争取获得有价值的反馈意见。此外,本人也考虑到了教学参与者的情绪,通过调查问卷及意见反馈等形式汲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其内心活动。

4.本研究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反思阶段,本人将以自身,同事和学生的三个方面的体会为依托,观察自身在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并且争取能在其他研究者、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下,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动。

在经历了上述第一轮循环以后,本人立即着手修正自身的行动计划,从而使本人的增加互动的行动计划更为完善。

首先,在明确任务对象,避免众口合一的现象的活动中,本人必须克服学生的消极心理现象的存在。即在分组时尽量照顾学生的情绪,而不因其能力差异对其歧视,虽然要考虑到因材施教,但也要注重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

其次,在引进竞争机制,消除安逸恶劳的思想活动环节中,本人注重指导性的参与,避免学生盲目竞争的无效劳动。教师本人努力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过程进行督导和引导。

最后,在考察实验结果的环节中,本人应注意反馈意见的客观和公正性。尽量将反馈对象,反馈范围扩大,并尽量明确反馈要求,从而保证了反馈意见的公正合理性。

在本人反复应用上述循环体系的基础上,本人争取做到使自身的教学工作有所突破,从而达到上升到效果。总之,通过本次研究,本人认为作为西方在70年代后兴盛起来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如今所受到的关注日益普遍,特别受到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欢迎。它所倡导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改变了教育研究为专业研究者所把持的局面,促使教育研究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解决教育研究中固有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