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趣潜入,润物无声—“诱发式”漫画教学法在初中安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随趣潜入,润物无声—“诱发式”漫画教学法在初中安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与思考

蔡联

广州市第十八中学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本文主要是结合课例,介绍“诱发式”漫画教学法在初中安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与相关的思考,其中,对“诱发式”漫画教学法的基本环节和操作要点进行了重点的阐述。

关键词:“诱发式”漫画教学法,安全教育,课例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课题“儿童漫画教学的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编号:1201574751)的研究成果。

一、背景

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安全意识却十分薄弱,初中是安全事故的高发年龄段之一,所以,安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独立意向强烈,简单直接的说教式教育方式极易使之产生反感抗拒心理,如果能针对其年龄特征,借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其求真探知欲望,巧妙地渗透教育内容,那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漫画因其幽默有趣的特点而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已成为其主流文化之一。同时,在各种绘画种类中,漫画更擅于表达是非理念,更富于批判精神,学生阅读与创作漫画,不但能愉悦身心,还能在快乐中引发思考,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随趣潜入、润物无声的效果。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对校园安全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同时,长期以来学校已形成了以漫画为主体的艺术教学特色,笔者对于如何把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进行了实践。实践中发现,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向学生强调几句安全的重要性,没有激起他们的兴趣与主动思考,就让学生进行漫画创作表现,他们会无从下手,最后往往是生拼硬凑或随便抄袭了事。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甚至会激起学生的反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逐渐摸索出一种“诱发式”漫画教学法,把漫画教学与校园安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能拓宽教学内容的范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联系,还能使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具亲和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使教书与育人更紧密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此,笔者将结合课例,谈谈在在初中安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诱发式”漫画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诱发式”漫画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基本环节。

所谓的“诱发式”漫画教学法,是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通过设置情景或悬念,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完成漫画创作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通过变化,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漫画教学内容。

“诱发式”漫画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模式,发现法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情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①。发现法教学模式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我的“诱发式”漫画教学法根据漫画的画种特点,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基础,分为“引”“拓”“析”“择”四个基本环节。

“引”,指的是教师通过一定形式的“诱饵”(例如:范画、情景、假设),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使其进行想象与思考。任何思维的启发都需要一定的启发物,就像发酵的酵母一样。一个有趣的、带有悬念的启发物,往往能使处于思维活跃期的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爆炸性”反应。吉尔福特说过:“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明显标志”②,“引”的环节就是诱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

“拓”,指的是让学生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教师提供公开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开拓思维。俗话说:一人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一人一个创意,如果互相交换,每人就会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创意。通过创意交流,使学生从单一封闭的思维,转变为多维的开放的思维。

“析”,指的是当学生面对众多的不同答案时,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创造性活动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集中思维,需要它们的共同协调,这不仅是一个提高创作水平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的过程。

“择”,指的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学生通过分析众多的他人创意,结合自己脑里的构思,通过借鉴与思考,自我“汰劣择优”,从而想出属于自己的好的创意。“引”的得当,“拓”的宽广,“析”的深入,“择”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下面,我借助课例对“诱发式”漫画教学法的四个基本环节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课例:《小明危险记》

环节1

教师展示-一个调皮爱冒险的学生的漫画形象小明(见图1),作为课堂导入。

以小明过难关为游戏主题,要求学生给设计小明设计各种现实中可能遭遇的危险作为游戏的难关障碍。学生以学卷或黑板现场绘画形式进行练习。

这是一节初一年级的校本漫画课。由于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仍处于发展阶段,对抽象的安全教育文字资料不易产生共鸣,所以本课采用编漫画情节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创作。同时,由于初一学生的漫画造型能力还不太成熟,大多数同学难以自由地创作出漫画人物的造型,所以,教师提供了“小明”这个现成的漫画形象,以降低表现难度。并以难关设计游戏作为“诱饵”,引发学生的兴趣,这就是“引”的环节。

环节2

教师展示、点评部分学生作品,并启发学生列举更多小明可能遭遇的难关。

学生讨论,发言。

通过观摩展示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这就是“拓”的环节。

环节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分析其中哪些属于夸张的幻想?哪些属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并对学生列举的现实生活中的危险进行整理归纳(地域、时间、成因等),进一步启发学生列举更多生活中存在的危险。

教师通过归纳与分析,引导学生对想象进行自我选择,这就是“析”的环节。

环节4

练习(2):要求学生以小明为主角,用漫画的方式表现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并用简单的文字表述对该危险的认识。

学生自评,并谈谈自己对作品的危险的认识和避免方法。

这是在之前的“拓”与“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择”的环节。

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想像各种安全隐患的危险性,最后再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自评,加深学生对各种危险的认识,也了解了避免危险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比起简单的说教,会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安全意识的产生也比较内在。从而能更好地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图2.《小明危险记》学生作品

三、“诱发式”漫画教学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1.精心“引诱”,激发兴趣。

“引”的环节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以首先,“诱饵”应带有足够的悬念,悬念必须既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又能让学生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其次是贴近学生生活实践,三是要有趣味性。以笔者在本文第二部分所举的《小明危险记》一课为例,在“引”环节中,教师用于做“诱饵”的难关游戏设计则既有悬念又有趣味性,也贴近学生生活,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挑战欲望。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诱饵”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一幅未完成的画,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一件能引发联想的物件,一个有趣的游戏。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望,都是会一个好的“诱饵”。我以在教学实践中的另一个课例《发现身边的危险》中的“引”环节进行说明,此课“引”环节的游戏叫“猜猜他是谁?”:教师请学生回忆班上哪些同学会经常做高危行为,再用简短的文字把这些同学的名字和行为写在小纸条上,老师收集后选出有代表性的危险行为进行宣读,并让学生猜猜描述是的是哪个同学?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搜寻身边的各种危险案例。

3.生生互动,自主探析。

在“析”环节上,可以由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尝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自己去“析”同学的观点,教师再进行补充。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还能使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下面我试以课例《地震减灾逃生安全知识漫画创作》中的相关环节进行说明:首先教师假设学校发生地震,让学生想象现场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并通过展示地震图片进行补充。然后,老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根据老师描述的地震情景做出模拟减灾逃生反应表演,其余的学生对其反应表演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对学生的逃生反应表演作出评价与建议。教师小结。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授减灾逃生的方法,而是通过让学生模拟表演,再由其它同学对其表演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修正与建议,最终获取答案。与直接讲授相比,这种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更主动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获取了安全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

图5.《地震减灾逃生安全知识漫画创作》学生作品

四.结语

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青少年处于一生创造力最佳发展年龄区的前端,他们创新意识强烈,少保守,思维活跃,灵感丰富,创作热情高涨,“诱发式”漫画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引导其利用周围条件,及时捕捉灵感,训练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运用“诱发式”教学法把安全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合在有趣的漫画教学中,用生动有趣的漫画创作代替抽象严肃的说教,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在艺术创作中不知不觉得到培养与提高,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获取的体验必然更加深刻,培养出来的思想意识也必然更加内在。学校的育人包含的内容还包括很多,例如: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诱发式”漫画教学法除了应用于安全教育,还可以应用于更多的育人领域,为学生的品德的提高与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注释

①.莫雷,张卫著.《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40页.

②.莫雷,张卫著.《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364页.

③.莫雷,张卫著.《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34页.

参考文献:

[1]莫雷,张卫著.《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中小学美术课型与教学研究》[C].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12月.

[3]西丁主编.《美术辞林·漫画艺术卷》[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