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87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产后出血87例临床分析

廖静蜀

廖静蜀(重庆市九龙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40005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11月在我院分娩的3123例产妇,其中产后出血87例。结果: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2.78%,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是宫缩乏力占71.25%,胎盘因素占18.11%,软产道损伤占9.24%,凝血功能障碍占1.4%。结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是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预防措施

【Abstvact】clinicalanalysisofpostpartumhemorrhagewith172casesLiaoJing-shu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asonandpostpartumhemorrhageassociatedriskfactors.Methods:AnalysisinMarch2007-November200987casesofpostpartumhemorrhagein3123casesinourhospitalchildbirth.Results:Theincidenceofpostpartumhemorrhageofpostpartumhemorrhagewas2.78%,therewere71.25%causedbyuterineinertia,18.11%byplacenta,9.24%bymacrosomicinfantdamage,1.4%bycoagulationdiaorders.Conclusion:Theimportantcauseofpostpartumhemorrhageareuterineinertiaandplacenta,weshoudtaketimelypreventionmeasurestoreducetheoccurrenceofpostpartumhemorrhage,reducematernalmortalityrate.

【Keywords】postpartumhemorrhage;uterineinertia;preven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7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4-0041-01

产后出血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产后分娩24h以后,在产褥期内发生子宫大量出血称为晚期产后出血。由于出血过多,常导致严重贫血和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产妇生命。

我科对2007年3月-2009年11月在我院分娩的3123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1月收治产妇总数3123例,产后出血87例,发生率为2.78%,孕妇年龄20~39岁,平均28岁,初产妇42例,经产妇66例;顺产52例,难产1例,剖宫产为34例。

1.2诊断标准标准为:胎儿娩出后24h内产妇失血量达或超过500ml。

1.3测量方法剖宫产者的术中出血量=负压瓶集血量+血纱计算量,回病房后出血测量方法与上述一样。

2结果

2.1出血发生时间<2h者74例,2~24h者10例,>24h者3例。其中疤痕子宫11例,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例,有人工流产史28例。

2.2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出血量见表1。87例均经及时抢救,治愈出院。

3讨论

我国孕产妇的死亡原因还是以产后出血为主,产后出血的病因主要为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4个方面,在救治过程中应结合临床表现,逐一排查。

3.1子宫收缩乏力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1.25%,居于首位。其他影响因素:胎盘、多胎、胎产次、巨大胎儿、多胎妊娠、羊水过多、产程延长、妊娠合并危及并发症、使用镇静剂过多、产妇的心理等。

3.2胎盘因素:胎盘胎膜剥离不全,胎盘粘连、胎盘嵌顿,胎盘和胎膜残留、胎盘植入引起产后出血,占本组的18.11%。

3.3软产道损伤:会阴、宫颈、阴道裂伤及子宫破裂都可以引起产后出血,其发生率占9.24%。

3.4凝血功能障碍:产后积极止血、抗纤,对症治疗后治愈,积极做好预防措施是减少产后出血的关键。对可能具有产后出血危险的高龄产妇做好及早处理的准备工作。

第一产程: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避免过度疲劳,合理使用催产素。重视第二产程,正确掌握适用证及手术时机,并继以静脉滴注催产素,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正确处理第三产程:胎盘娩出后,产妇应继续留在产房观察2h。应及早补充血容量,其效果远较发生休克后再补同等血量为好。

综上所述总结为:(1)重视第三产程的处理,防止滞留。(2)注意无菌操作,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剖宫产时认真缝合止血,避免过疏或过密。

总之,切实做好了围产期宣教工作,筛查高危妊娠,有效的防范及充分的应危准备,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7210912

[2]姚利.产后出血8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413

[3]裘丽玉.丽水市10年间25例产科出血死因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9):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