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征

李一萌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

摘要: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特征,因此,我们国家有必要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会计方面的制度和准则,才能应对经济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推动国家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会计文化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其研究对于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会计制度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国会计文化的演变入手,描述了中华会计文化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从而衍生出对我国会计文化发展前景的预测。

关键词:会计文化;历史发展;展望

1.引言

会计文化是一种人们在实践中所产生的经验,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研究我国会计文化,可更好发展会计管理理论和会计实务,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此外,研究会计的历史发展及今后趋势对加强我国对会计文化的思考和探索有深刻含义。若产生会计方面不正当的操作或行为,就说明我国的会计诚信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降低或是根本消除这种影响的发生是会计改革方面的基础。

2.我国会计文化的历史分期与特点

2.1古代中华会计文化的发展与特点

2.1.1西周——春秋战国

西周奴隶制盛行,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这是因为在周天子及其诸侯共同协商下推出了符合当时社会的初步的经济文化制度。从现代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不难看出文字的出现使各种文化得以记录和流传下来。会计四个组成要素中的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制度文化也被古人用文字良好地记述下来,流传至今。在不断改进和提升中,会计文化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文化”二字,而是蕴藏在“文字”二字背后的真正含义。这也让其不再是由原始社会的土方法一点点记录或计量所形成的本质。由于在西周早期中央不但独立建设了经济方面的部门,同时对各项经济工作的分布以及如何操作进行了系统化的设置,从而让同为经济部门下属的不同工作相互制约,相互提出意见,最终使西周的经济得以良好的发展态势[1]。同时,在从奴隶制向封建时期渐渐转变的春秋战国时期,会计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当中。

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段时间,会计文化也不断的得到稳定发展和提升。此外,由于我国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的对财务的初步认知,所以人们找到了一种记账,记录财务支出或收入的简单方式,由此为基础,建立系统的会计运作方式及体系。封建时期的到来,统治者阶级的日益强大,使当时社会非常注重会计的水平,这也使当时中华的会计水平领先于同时期的别的国家。从现在找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作品中都不难看出。不仅《管子》中强调,“节用的目的只有通过合适的会计操作才可以完全达到。而且战国时期法律《云梦秦简》中所编写法律条规,特意重申了其必须遵守的条例。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当时社会对会计这个行业的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重视,才为现在的会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2秦朝——隋唐时期

从秦朝起,封建社会的统治逐渐变为当时社会的主流。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不仅使当时社会的迅速发展,而且文字以及货币的统一也使会计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推广的简单形式的记录法等到了广泛的采用和实施。西汉时期,出现了将会计核算方法和记录格式统一化的趋势,会计表述开始标准化和清晰化,“入”和“出”是簿记方向,“+”和“-“是簿记符号,也被广大人们所接受和承认,并使用频繁。

隋唐时期,三柱结算法迅速发展。唐代李氏开始将比较法应用于实际,意思是将财政收支情况用预算收入与实际收入进行比较,使比较结果可以明确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同时也针对不同的比较结果进行深度分析和研讨。不同季度或月,年的会计制度也在慢慢出现,将分散的会计制度整体化[2]。

2.1.3宋元明——清中期

在宋元明到清中期,会计文化发展的速度变慢。宋代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也称作"官交子"。使商品流通,会计技术的发展及货币的流通更为统一和系统。在这之后,属于我国特有的会计体系基本完工。通过提高不同方式的会计工作效率,来逐渐完善会计制度,还向民众发布了形式各样的奖惩方案,在多方面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刺激作用。元朝初,出现了一种方便记账和算数的工具——“算盘”,极大的提高了会计做账的效率,减少了时间耗费。此外,当时所有的账簿规定格式相同,使财务的出入明了。到了明朝,随着民间产业的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会计在民间出现。再加上民间产业的账本内容信息量大,种类多,所以产生另一种记账的方法“复式簿记法”[3]。此外,由于需要大量的计算,越来越多的会计渐渐引入珠算的方法,使运算迅速,准确率提高。

从秦朝到清朝,会计文化在不断改进和演变,一方面,由于社会制度的改变,政府提高了对会计业务的重视,也加强了对其的管制,使其制度逐渐完善初步。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在民间的普及,也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提出了要求,提高了民众对于会计精神和理论的相关理解,让会计理念越来越成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会计理念

2.2.中国近代会计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征

2.2.1清末——至今

清朝末期,在西方列强不断地入侵下,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也逐渐侵入中国的领土,同时期的我国专业人士开始仿照西方的新兴的会计方法和理论,逐渐形成了近代的先进型的新会计文化理论和实践。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内部开始形成类似西方复式记账方法的会计体系。同时,会计法中新增添了预算会计决算法,我国政府财政部详细的分开说明了相应的会计准则[4]。1932年《中华民国十九年度试办预算章程》的颁布,1933年《预算章程》公布,标志着我国首部预算法诞生,这成为我国会计法律体系发展的重大转折点。此外,这一时期两大派别的出现也引发了中国近现代会计史上第一次学术讨论,两大派别即徐永祚的“改良中式簿记”主张,潘序伦的“引进西式簿记”主张。

2.2.2建国以来至今

建国初期,我国财政收入太少,为了发展经济,我国在引入前苏联会计准则与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在这个时期,会计学属性引发了大规模的学术性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为应对改革开放带来的会计核算新问题,会计学专业人士加深了对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力度。同时,随着西方新式会计学对我国传统会计学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会计文化状况也在改变。此外,会计学界正式提出了“管理活动论”,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成为新的会计学研究目标。1987年发布的《中国会计学会科研规划》从总体上确定了我国将来一段时期会计学发展的方向,此后,我国会计制度发展逐步走上正轨,以经济责任制为基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开始形成。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又引入了西方会计学中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还按照会计主体的范围不同,分为宏观会计与微观会计,并且再往下还有更为细分的会计学理论层次,这都使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06年,我国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更改后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是我国会计史上最重要的大事件[5]。我国近代会计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明确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并逐渐强化会计制度的规章法律化。此外,有关会计的教育问题也在逐渐被公众重视。

总的来说,由于现代会计发展多元化,其涉及的专业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经济学,文哲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等等。更多的还存在着具有当今时代鲜明特性的政策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多个文化交流融合在一起,共同组成属于世界的会计文化。

3.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前景展望

当今世界,各国对会计行业的国际交流及合作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一方面这要确保我国从全面、从根本上分析我国会计文化的特点及发展,不仅要延续我国经典传统文化,而且也要加强对外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引入及学习。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理论学者们应持续深入地研究会计文化,在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体系,并将优秀的会计文化深植于实践中,使我国的会计文化及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书目

[1]郭道杨.会计史研究(第一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李孝林.中国古达对世界会计审计的贡献[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1(2):13-16.

[3]蒋永德.中国古代会计文化探索[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5(5):20-31.

[4]王建忠.会计发展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徐传和.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企事业单位会计文化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7(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