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雒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1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雒媛

雒媛

湖北省咸丰县黄金洞乡中小学校445600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地,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德育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效果明显。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经济社会创新型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而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中,对于历史的认识,对于祖国明天、自身的责任,都有些迷茫,心灵似乎已经沉睡,因此就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要认清历史德育的紧迫性。前一时期,曾发生过某演员将类似日本军旗图案的衣料充作广告时装的事件,无独有偶,一些商店为了揽客,竟然也将“清朝兵勇”、“印度巡捕”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当作牟利手段来张扬。此外,社会上还存在着其他与史实相左、背离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现象。“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历史德育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成果评估标准,目前仍未完全摆脱看重“主课”成绩而忽视学科德育渗透的束缚,人为地制约了德育效果。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尽快改观,那么“忘祖数典”的现象还可能不断发生,道德失衡的悲剧还将会继续上演,这对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显然有着严重的消蚀作用。因此,我们的道德纠偏确已到了关键地步。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不同,构成的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也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民族的骄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一是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二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

二、教学方法的再现

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人物、壮阔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啊!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就会油然而生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的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三、用语言激发情感

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可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比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我用歌词《松花江上》导入新课,“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让学生在歌词的字里行间感受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愤和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领土的愤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之心。

总之,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德育的主体是广大的学生,以单纯的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给孩子们以一定的心灵撼动。育人德为先,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德育作为出发点,教育我们的孩子们都有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激发孩子们似乎沉睡的心灵,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