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期病毒唑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期病毒唑治疗分析

方阳阳

(佳木斯市传染病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期病毒唑的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临床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均为发热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病毒唑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20例,其中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20例,其中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病毒唑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发热、尿蛋白、少尿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病毒唑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058-02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治疗,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补充耗损的体液,预防休克、DIC。选取临床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均为发热期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如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为我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0例,均为发热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5.5±2.5岁,病程1~9天。治疗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4.5±2.5岁,病程1~8天。所有患者均符合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标准[1],具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尿蛋白等症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平衡盐液为主综合治疗,治疗组采用平衡盐液为主综合治疗加用病毒唑大用量为700~750mg/d或1000mg/d,加入葡萄糖液200ml内静脉滴注,或分2次各加入250ml葡萄糖液中静滴,连用3天。记录每日患者体温,尿量和血压变化,每日查血小板,尿蛋白直至正常。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经临床治疗后,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所有临床症状消失,身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无低血压和休克等症状。有效: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临床检查各项指标好转,没有尿量增加或减少等症状。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不能达到前两项标准[2]。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20例,其中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20例,其中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5%,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热时间治疗组3.5±1.2天,对照组5.5±1.5天;尿蛋白时间治疗组3.5±0.9天,对照组5.7±1.4天;少尿时间治疗组3.0±0.9天,对照组5.4±0.9天。

3.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表现病程短,病情轻,病死率低,潜伏期4~60天,一般7~21天,以2周多见,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轻重不一,表现悬殊,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和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等五期经过。依临床表现可分轻、中、重及危重四型[3]。轻型患者五期经过可不明显,症状轻微,不治可愈;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多有前两期或前三期重叠,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非典型患者中轻型多、重型少。

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征、毛细血管损伤及肾损害征。多数患者突然起病,酷似重感冒,畏寒、发热、体温在39~40℃以上,重症可达40℃以上,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体温愈高,热程越长,病情愈重。全身中毒症表现为头痛、眼眶痛、腰痛、全身关节肌肉酸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嗜睡、谵妄、抽搐、意识障碍及全身疲惫、衰弱等。

病毒唑(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为鸟苷、次黄嘌呤核苷类似物,为广谱抗病毒药物是一种核苷化合物,有较广的抗病毒谱,体外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通过抑制病毒RNA和蛋白合成,抑制病毒复制与传播。药物进入细胞后磷酸化为利巴韦林单磷酸,能竞争性抑制肌苷5’-单磷酸脱氢酶,使肌苷单磷酸不能转化为次黄嘌呤单磷酸,阻断鸟苷单磷酸的合成,从而抑制多种DNA和RNA病毒的复制。本品水溶性好,可用作雾化剂吸入辅助治疗甲、乙型流感和副流感病毒Ⅰ、Ⅲ型感染。如早期用于治疗拉沙热可使其病死率明显下降;用于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可缩短热程、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4]。发热期有短暂的病毒血症,抗病毒治疗对于减轻病理损害和临床症状都有重要意义。临床最常使用的药物是病毒唑或α干扰素,也有使用阿糖胞苷、聚肌胞等。治疗原则为早期短暂使用。用法为利巴韦林1000mg经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滴注,1/d,连续7d。本药短期使用一般无明显毒副作用,少数病人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长期大量使用利巴韦林可致贫血、白细胞减少和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但均为可逆性。部分病人可出现胃肠道出血及肝功能异常。孕妇慎用。

【参考文献】

[1]李国伟.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疗效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月刊,2014(11):6-7.

[2]张舒一.流行性出血热通过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159-160.

[3]孙孟君,田常亮.病毒唑联合干扰素治疗流行性出血热24例[J].山东医药,2002,42(12):65-65.

[4]于仲青,杨宝山,侯玉凤,等.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0):62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