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评价

孙嘉宾

(朔州市朔城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山西朔州036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所收治急性心肌梗死8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急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CI组和溶栓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观察。结果:PCI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溶栓组(P<0.05);PCI组患者急诊治疗后血管再灌注成功率为85.71%(36/42)明显高于溶栓组66.67%(28/4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急诊治疗后其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中对其实施冠脉介入治疗,可有效在梗死早期实现血管再灌注,促进梗死面积的缩小,对于改善心肌供血,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065-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肌出现缺氧性坏死[1]。相关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普遍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对患者进行及时干预极易引起死亡[2]。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均是常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本次研究以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旨在探讨上述两种方法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所收治急性心肌梗死8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急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CI组和溶栓组,两种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PCI组42例,2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分布为42~65岁,平均为51.3±6.9岁;NYHA分级显示,其中包括25例Ⅲ级,17例IV级。溶栓组42例,29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分布为40~64岁,平均为50.4±7.1岁;NYHA分级显示,其中包括23例Ⅲ级,19例IV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治疗方法

溶栓组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取100~200万单位尿激酶同10mL生理盐水混合,静脉滴注30min。PCI组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对右手及前侧皮肤至肘上10cm位置进行消毒,选取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肘横纹上方约1~2cm位置)进行穿刺,置入动脉鞘管,对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冠脉病变性质。根据造影结果置入指引导管,沿导管送入导丝,直至血管远端,并将球囊送入,行血管预扩张,在取得满意扩张效果后将金属支架置入,同时按照100U/kg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两组患者在急诊治疗后均持续接受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血管再灌注陈功率进行观察记录,并对其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包括心力衰竭、出血、再梗死及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平均值±标准差)行t检验,相关统计学分析均在SPSS18.0中进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指标见表1

由表中数据可知,PCI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溶栓组(P<0.05)。其中,PCI组患者急诊治疗后血管再灌注成功率为85.71%(36/42)明显高于溶栓组66.67%(28/4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急危重症,患者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期,由于冠状动脉血管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3]。当前,临床普遍认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应以早期促进梗死血管再通为主,以促进冠脉血流的恢复,避免心肌梗死面积的持续扩大。溶栓和冠脉介入均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二者均可有效促进梗死冠脉的再通,但在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尚存在一定争议。

溶栓治疗主要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血栓中纤维蛋白进行溶解,从而实现溶解血栓,促进血管再通[4]。尿激酶是一种常用溶栓药物,可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直接作用,有效促进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块等凝血因子的降解。相关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急诊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率约为60%左右。本次研究中,溶栓组患者急诊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66.67%,同相关报道中的结论基本一致。但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有报道指出,溶栓治疗尽管操作简便,但其血管再通率较为有限。且受到溶栓禁忌症的影响,其临床应用范围较为有限。

冠脉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类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相关报道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可直接促进阻塞冠脉血流灌注恢复,对于缩短心肌梗死时间,避免梗死面积持续扩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大量研究均指出,在冠脉介入治疗中,所置入导管可有效为病变血管提供支撑作用,不仅可有效避免血管壁塌陷,同时可保持血管腔完整,更为有效的实现阻塞血管的再通[5]。本次研究显示,PCI组患者血管再灌注成功率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同相关报道中的结论基本一致,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较溶栓治疗可更为有效的恢复心肌供血。且在本次研究中,PCI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溶栓组(P<0.05),提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冠脉介入治疗,较溶栓治疗相比可更为有效的在梗死早期终止心肌梗死面积的持续扩大。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报道认为,尽管同溶栓治疗相比,冠脉介入治疗在促进梗死血管再灌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采用此种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易造成患者面临更高的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风险,不利于短期预后的改善。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中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同相关报道中的结论存在一定出入。一方面可能同样本入选范围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随着近年来冠脉介入治疗的普及,临床术者的相关操作水平日渐成熟,从而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增强。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中对其实施冠脉介入治疗,可有效在梗死早期实现血管再灌注,促进梗死面积的缩小,对于改善心肌供血,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旭华,高展,杨进刚,等.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抗凝治疗现状--来自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z1):66.

[2]高晓津,杨进刚,杨跃进,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3):206-210.

[3]高玉龙,陶英,李志忠.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2):2599-2602.

[4]王文丰,巨名飞,李春华,等.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管开通时间对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6):646-647.

[5]颜雪辉.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