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林元辉

四川省资中县球溪镇中心学校林元辉

在从事历史教学的十多年时间里,一度以来,历史课堂教学也曾充满迷茫,总有一种力不从心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的感觉,总觉得历史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时间地点;历史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卸八块,历史教学就是样板戏;历史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学生在课堂上也是一盘散沙,目标和积极性都不够。

一、总体表现大致如下:

1.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不高。

漠视历史的学生表现为对历史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记忆力较好的学生,认为历史没什么学头,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历史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历史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历史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时间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历史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历史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历史课,怕碰历史书,对能否考好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历史,也不是不知道历史还是比较重要,而是认为初中历史范围太宽,复习课本太麻烦,于是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掌握双基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针对以上情况,我试着做了些分析,主要成因在于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再加上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偏科因素很多,初中学习科目和压力重,一些本来对历史感兴趣、学得较好的学生对历史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考试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历史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常识性调整措施

1.大胆运用情境教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学习内迁的少数民族时,采用谐音法,把“匈奴鲜卑羯氐羌”念做“匈奴鲜卑借的枪”,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好记忆。在学习《戊戌变法》的时间时,吧1898念做一发就发。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历史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变历史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历史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历史知识点多,但在升学时分值又不高,“我不需要努力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手中资源,如多媒体教学,播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电视,当然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其中穿插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学生不知道的问题,使学生觉得需要学也愿意学习历史。

历史课教学将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将在教学中多探索,多反思,多学习,努力将历史课教学做到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