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改变食团稠度对吞咽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脑卒中后改变食团稠度对吞咽功能的影响

柯品妤廖心怡余洳如厉晨丹吴盈盈李晶晶王文文

温州市人民医院浙江柯品妤廖心怡余洳如厉晨丹吴盈盈李晶晶王文文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食物稠度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439-3768-(2019)-3-Z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9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74例,且所有患者符合吞咽障碍诊断标准:洼田饮水试验筛查存在吞咽障碍,且可配合检查和治疗,无合并失语及认知障碍,经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Fs)评分≤9分。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咽喉疾病者;②存在认知障碍、意识障碍及精神异常者;③合并影响吞咽功能的其他类型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家庭背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试验组

(1)吞糊试验。①食团的制备:使用日本岩田公司生产的增稠剂进行制备,使用增稠剂的目的为制备不易松散的食团,即使患者吞咽困难发生呛咳,口腔中的食团也不会松散进入气管,以保证试验的安全性。参照美国国家吞咽障碍膳食指南制定的食物类型,将食物分为布丁状、蛋羹状、糖浆状3种类型。布丁状食物使用2袋增稠剂加100ml温开水充分搅拌后制成;蛋羹状食物使用1.5袋增稠剂加100ml温开水调制,糖浆状食物使用1袋增稠剂加100ml温开水调制。试验前使用容量为20ml的注射器测量10ml、15ml、20ml容量的勺子,以备试验时使用。②试验步骤:嘱患者采取端坐位或45°半坐卧位,偏瘫侧肩部以枕头垫起,喂食者站于患者健侧,依次给予患者布丁状食物10ml、15ml、20ml,蛋羹状食物10ml、15ml、20ml,糖浆状食物10ml、15ml、20ml,均嘱患者一口咽下,咽下后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呛咳,声音是否改变,如发生上述症状即判定为不安全吞咽,立刻停止试验,将试验结果判定为发生不安全吞咽的粘稠度类型。

(2)饮食指导。①进食体位的选择:患者在进食过程中尽量采取端坐位或45°半坐卧位,偏瘫侧肩部以枕头垫起,喂食者站于患者健侧;进食后应保持坐位或半坐卧位15~25min,以防止发生误吸;进食半小时内不宜翻身,尽量鼓励患者自行进食,如有必要应当给予适当协助。②食团量:食团量为最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正常人约为20ml,尽量使用薄而小的勺子,容易控制每口进食量。③严控进食速度:缓慢进食,以防食物残渣误入气管,全程半小时为宜,如有气促、咳嗽时停止喂食,并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④摄食方法:食团应放至舌中后部用匙背轻压舌部,以刺激患者吞咽;可选择在进食前先嘱患者吸气,吞咽前及吞咽时闭气,防止将食团误吸入气管。

1.2.2对照组

经洼田饮水试验筛查后,对照组中洼田饮水试验2级的有6例,3级的有8例,在常规饮食流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饮食指导,饮食配置原则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嘱患者食用粥水状或果蓉状食团。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食团误吸次数和食团剩余体积。食物误吸判定标准:进食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及声音改变等。每次提供100ml制备好的食团,并记录进食后剩余的食团体积。(2)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后吞咽功能分级:采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标准评价患者吞咽功能,1级:不呛咳,1次吞咽成功;2级:分2次以上吞咽成功,无呛咳;3级:1次吞咽成功,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吞咽成功,有呛咳;5级:难以全部吞咽,频繁呛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食团误吸次数和食团剩余体积试验组患者食团误吸次数少于对照组,食物剩余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食团误吸次数和食团剩余体积

分组例数食物误吸次数/次食物剩余体积/ml对照组3724.3±6.719.4±7.3试验组3710.4±3.57.2±3.1PP<0.05P<0.05

2.2吞咽功能分级入院时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试验组患者吞咽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2吞咽功能分级

分组例数入院前/级入院后/级1234512345对照组37268129871282试验组37247915149761PP>0.05P<0.05

3讨论

吞咽活动作为一种高级复杂的生理活动,受多方面神经调控,包括脑干、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及周围神经。而吞咽障碍患者无法经口摄取营养物质或进食后口腔咀嚼不充分,易发生误吸、呛咳等,增加吸入性肺炎发生风险,进而影响患者预后。

根据相关学者医生研究表明,与固体食物相比,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流质食物更加困难,故食物增稠剂在吞咽障碍患者饮食中的应用非常重要。目前,实际工作中主要是人员主观判断食物黏稠度,故常导致实际调配的食团黏稠度与患者需要的食团黏稠度存在一定偏差,导致患者发生误吸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本研究采用增稠剂对食团黏稠度进行量化,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食物误吸次数少于对照组,食物剩余体积少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通过增稠剂量改变食团稠度评估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可使饮食指导更客观、更精准,可有效减少因食用过低稠度的食团导致的误吸,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个体化饮食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吕孟菊,吕露露,刘晓静,王艳冬.食品流变学在吞咽障碍患者饮食制订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2018,17(04):77-81.

[2]刘玲玉,翟华,王惠芳,冉军,范俐,钱倩,何易培,周仁娣.多学科团队管理对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8,33(05):373-376.

[3]胡桂英,梁芬,邹细红,李华萍,胡明秋.定量食物黏稠度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1):93-95.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