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发展理论谈谈福建省中药产业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3

基于产业发展理论谈谈福建省中药产业的发展

郑克强

郑克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产业发展理论,从影响中药产业发展的资本、自然资源、人才、科研开发、政府政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福建省中药产业的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福建今后发展中药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福建省中药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0引言

福建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发展中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省中药材资源丰富,资源总量占全国的19.2%,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中药产业化生产在福建已形成良好基础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并已形成一些特色产品,比较出名的有漳州片仔癀系列产品、福州梅峰制药生产的胃得安、漳州水仙牌风油精、以及福建金山医药实业集团生产的麝香正骨酊、跳骨片、小儿健胃宁口服液、康欣胶囊等名优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当前,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扶持和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的出台,更为福建省发展中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如何把握机遇,做大做强福建中药产业,促进福建经济全面发展,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1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概述

1.1产业发展理论。产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任何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供给,需要市场需求的拉动。同时也需要国家宏观环境的支持和引导。中药产业也不例外。本文基于以上几个影响产业发展的要素来分析福建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对策。

1.2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以定性研究为主,涉及一定的定量分析,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研究了中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以福建中药产业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

2福建中药产业现状分析

2.1资本投入上力度。在激烈的中医药市场竞争中,在各级政府引导下,福建省逐步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投入力度,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中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涌现出十几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中药企业,其中漳州片仔癀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进入全国中药产业50强,有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等6家企业上市。2009年,为填补福建中药材交易专业市场的空白,由惠好医药投资达3亿美元的现代化国家级定点中药材专业市场:福建海峡中药材商贸城项目落户莆田,必将进一步打开整个福建中药材的销售市场,有力推动福建中药产业的全面繁荣。

2.2自然资源丰富。福建省山多、林多,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中药材的生长。据中药资源普查显示,福建共有445科、2468个品种中药材,约占我国中药资源的19.2%。其中,植物药245科、有2024个品种;动物药200科、有425个品种;矿物药19种。属于福建省道地名产药材的21种,大宗主要药材的91种,珍稀名贵药材的27种。另外,福建海岸线曲折漫长,有400多种海洋生物可用于开发药物,海洋药物拥有的种类和数量居全国之首。丰富的资源优势为福建省发展中药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2.3人才培养和引进基础广。中药产业是个较为特殊的行业,以医带药是其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中药产业的发展不仅有赖于高素质的企业家,中医和中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中药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福建省近年来逐步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核心的中医中药人才培养体系,部分高等院校已设立中医学院(系)、药学院(系)和中医学、中药学、生药学、生物医学工程、药理学等重点学科。其中,福建中医药大学拥有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药信息学等省级重点学科12个,拥有方剂学、伤寒学、中药化学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1个。同时,各类中医中药人才的引进力度也不断加大。据了解,福建中医药大学2006年以来省级引进人才32人,柔性引进闽江学者5人。

2.4研究开发力量不断增强。自“十一五”以来,福建省逐渐重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设立了医药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并逐步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用于中医中药的研发。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13个中医药科研开发机构,29个实验室达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级实验室标准。其中省高校及科研院所有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省药品检验所等8个;有关厅局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厅、经贸委、卫生厅等4个。

2.5政府引导和支持多。近年来,结合五年规划和中央文件有关精神,福建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给予优惠措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省经贸委、发改委、科技厅、卫生厅、农业厅、林业厅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福建省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08年福建省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福建省“十一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等政策。特别是今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农业厅还专门针对中药材产业印发了《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福建中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如:在中药材生产方面,部分区县把中药材作为其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和指导。柘荣太子参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柘荣全县太子参的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年产量4900多吨,占了中国总产量的2/3,成为中国太子参的主产地与主要集散地。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资本投入总体不足。相比其他省份,由于资本投入较少,我省中药产业还是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位置,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中型中药企业较少,整个中药产业存在生产规模偏小、研发力量薄弱、缺乏拳头产品、中药材种植盲目,存在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和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采收加工技术更新慢等问题。

主要原因是政府重视还不够,促进整个中医药发展的鼓励政策、优惠措施力度还不是很大。中药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行业,盈利预期较难,小规模资本承受风险的能力有限,导致民间资本投入存在畏惧心理。

3.2资源缺乏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长期以来,由于对中药材资源的收集、整理、提纯、复壮、保护工作不够深入,福建省野生中药材资源日益紧缺,甚至枯竭,优良品种资源逐步退化、减少,目前已有使君子、蕲蛇、金钱白花蛇等品种濒临灭绝;金线莲、阴地蕨、蛇足石松等野生为主的用量大而繁育量少的中药材资源破坏较严重,部分资源也面临着萎缩;完全能够人工栽培的如钩藤、九节茶、虎杖等药用植物,也需要进行保护性开发。

这与政府保护稀缺中药材资源重视不够;少数农户对珍稀药材缺乏保护意识,受利益驱动,进行掠夺性开发;中药材种植大多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统筹规划,GAP规范化种植推广不够,种植盲目粗放,产前、产中、产后缺乏专业种植的技术指导;对中药材的利用没有合理规划;科研水平薄弱,对珍贵稀缺药物良种繁育研究不够等有关系。

3.3人才资源仍不足。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拥有的在中医药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较少。人才培养层次水平总体较低,如:作为一个省份专门培养中医中药人才的高等院校,福建中医药大学至今没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每个县都设立了中医院,但缺乏名老中医的带动作用,相比西医,中医市场占有率较低。

主要归结于优秀人才引进的力度还不够,在中医药方面缺乏知名教授专家医师,不能很到地带动整个中药市场的繁荣。为数不多的有影响力的人才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造成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调,不能很好的适合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

3.4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我省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相对较晚、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中药材生产缺乏有效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控手段,使得中药材品种退化,品质低下。部分中药材的栽培技术与加工研究仍处于较低水平,除太子参、泽泻等大宗栽种的中药材有过一些研究外,大多数栽培药材仍处于经验性栽培阶段,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在中药研发方面,绝大多数的中成药企业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研发投入主要在传统产品的二次开发上,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新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竞争实力。产品结构老化,老产品多,新产品、新剂型少。

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中医药科研经费投入总体不足,未能形成完整的新药研发体系。医药技术力量分散,专业人才总量偏少,全省从事药品研发的机构,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和企业,而新药的研发的主体目前是在中药的研究机构、中医院校的研究所,科技装备与人才资源急需整合优化。中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畏惧潜在的巨大风险是许多中药企业回避技术创新的原因之一。

4福建今后发展中药产业的对策

4.1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增加对中药资源开发、药材种植的投入以及新药的研发投入,同时要引导国内外大型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以及民间资本、国内外金融机构参与投资发展中药产业。政府要优先出台鼓励中医药发展的优惠政策,推进小资本的不断集中和集聚,尽快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药企业集团,实现我省中药产业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化增长和规模经济发展转变。

4.2加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政府或行业协会统一制定中药种植区域规划,以保护濒危稀缺中药资源为核心,以中药优质种源繁育、野生资源的抚育、人工种植养殖技术为重点,充分利用我省土地资源优势,实施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工程。开展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加强对中药资源信息的采集,随时监测中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开展种子质量评价和研究,加大GAP种植基地建设,运用高新技术,提高育种水平,不断提高中药材资源的质量,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道地药材。加强发掘新的药用资源、代用品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

4.3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理论是我国几千年积累并不断发展的实践经验,是中医药产业竞争能力的核心支柱。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福建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要不断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大型企业要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同时,要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通过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和适宜技术推广等方式,加快培养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要加大力度引进一批在中医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我省中医药人才层次和水平。

4.4加大产学研结合,推进中药新药创新。整合全省中医药研发资源,引导和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姻,不断壮大企业科研力量,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引导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中药新品种创新研究和我省的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解决小资本对高风险的畏惧,打造一批道地名优中成药。继续开展民间中医药(含青草药)验方收集工作,加强畲医畲药等民族医药研发,开展名方、验方筛选评价研究与普及应用,开发现代中药制剂产品。

参考文献:

[1]黄庶亮,高华娟.福建省中药发展慨况与闽台合作交流.海峡药学.2009.21(12):234—237.

[2]黄瑞平.因势利导促进福建中药材产业发展.福建热作科技.2005.30(2):44—46.

[3]姚震宇.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7.38(10):127-131.

[4]林光美,侯长红,刘伟平.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的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5.25(1):45—48.

[5]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0年5月.

作者简介:郑克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