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政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金融发展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政策研究

孟宁

孟宁

西南财经大学

摘要: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潜力也有所下降,金融发展逐渐从现实走向虚构。在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潜力的循环机制及金融差异化成因的基础上,指出金融增长效应的关键在于高生产效率领域的金融资源配置。然后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提高金融服务的实际经济功能和构建具有金融稳定目标的宏观政策框架。

关键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潜力;金融发展

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结构需要优化,功能需要改进,系统需要改进。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增强经济增长潜力,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在促进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金融体系自我完善的需要,二是实体经济未来发展的目标。实体经济利润点不足是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异化的根本原因。当实体经济缺乏活力时,资本自然会在金融体系中闲置。金融来源于经济。只有从经济增长本身出发,构建坚实的经济增长源泉,金融服务才能回归实体经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离实体经济还很远。分析路径依赖于金融改革,以促进金融服务向实体经济的回归,并从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角度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一、优化融资结构,构建多层次资本供给机制

(一)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为了确保不同层次的证券市场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针对不同的证券市场行业,制定了不同的交易和退市规则。实行股票登记制度,形成独立的一、二级市场,强化股票发行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相关机构的责任,引导股票市场基金支持实体经济。中小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外市场,如新的第三板市场和区域证券交易所市场,都致力于为这些企业服务.加快完善新三板市场的信息披露、发行和交易监管体系,明确区域股权交易的合法性,建立统一的上市、交易、信息披露国家监管标准和标准,防止区域间无序竞争。建立多层次债券市场,健全法制,发行公司债券,扩大发行公司债券的平台,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普通债券、债券和衍生债券,适当调整国债发行结构,扩大短期债券规模和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数量。引导基金期货市场健康发展,规范私募股权融资等场外交易市场,有序开放资本,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营多元化的需要。

(二)重点构建长效资本供给机制

目前,我国的融资期限错配现象不容忽视。大规模投资在过去20年中一直没有遵循期限匹配的原则.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期限错配的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债券和股票直接融资工具比信贷融资更适合长期融资.第一,长期资金的供给取决于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结构.只有在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中,企业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合理安排资产和融资期限。第二,长期资本供给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使金融市场和企业能够建立稳定的预期,实现双方之间的长期交易。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二、提升银行体系综合经济能力

(一)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能力

在经济增长放缓时期,商业银行应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关注重点领域的发展趋势,提高反周期风险管理能力。针对信用风险,银行应进行跨周期风险评估和前瞻性压力测试;针对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评估和激励机制;重视员工的道德风险教育,将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结合。

(二)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应在注重传统利差收入的基础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将实现转移到中间业务上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开放源码,减少支出,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

(三)商业银行提高资产管理能力

资产管理行业的本质就是资产管理,其核心是管理价值和管理风险。管理价值是指使资产盈利、保值、增值;管理风险是指在资本所有者能够承担的范围内控制资产流失的可能性。未来我国银行资产管理将从“准自我管理”向“实物资产管理”转变,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要转型。

(四)商业银行提高业务综合能力

深入研究实体经济对商业银行的需求,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完善融资供求结构的匹配。银行需要把握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关注突如其来的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兴产业和产业分割带来的技术进步,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将金融稳定目标纳入宏观经济管理框架中

(一)完善房地产制度,保证经济支柱的稳定发展

房地产投资市场应采取高税收和紧缩信贷的原则;消费住房市场的税收政策原则应是限制住房交易的利润,以保证住房的性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由政府提供资金,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利。结合区域信贷环境,制定因地制宜的房地产监管政策。住房价格和信贷之间存在互补机制,这将加剧金融和经济周期的波动。信用规模与信用波动之间的关系随信用波动的变化呈非线性变化。因此,房地产管理政策需要因地制宜。注意定金率的自动稳定功能,避免频繁调整。房地产首付比率调节银行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敞口,也可以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扩张,但过度频繁的调整会削弱银行的自动稳定器功能。监管机构对首付比率的调控是反周期的,但无论是针对经济周期,还是针对金融周期,都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在面临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错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只考虑经济周期而忽略金融周期,其效果将与初衷背道而驰。

(二)强化财政政策逆周期调控功能

在金融繁荣时期,财政账户会更好,导致政府自我瘫痪,增加债务承受能力,并缺乏及时建立缓冲地带的警惕性。危机过后,政府通常会修复其资产负债表,并实施紧急金融救援计划;经济低迷导致税收减少,转移支出增加,不利因素往往相互重叠。金融危机和公共债务危机往往处于第一线之间,因此有必要将财政政策纳入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框架。要实现跨周期平衡体系,并避免政府过度偏好债务,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为促进财税体制改革,财税制度能在上游经济周期通过政府支出自动抑制总需求,在下行经济周期刺激总需求。我国税收制度以间接税为主,属于累退税制度,自动稳定器功能薄弱。间接税既不能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也不能平滑不同经济周期的收入波动。以间接税为基础的税制改革是增强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功能的重要途径。

(三)规范地方土地财政以降低地方财政顺周期性

我国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税收收入和中央转移支付,但地方财政差距仍然很大。除了债务发行所形成的显性地方债务外,还存在无形债务和地方或有债务。地方融资平台属于这一部分。融资平台的债务往往意味着政府的信用担保和无限的期望。低收入、高成本和严格支付相结合,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大多由地方政府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居民的抗风险能力低于政府部门,这只能降低居民的消费支出。这种循环无疑是以降低未来经济潜力为代价的现有资源透支。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租赁的依赖,加快形成以消费税、物业税和资源税为主的地方政府税收制度,这既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又保护了房地产泡沫。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潜力之间的循环机制,发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确保金融资源配置到高效的生产区。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优化金融结构,增强金融服务主体的经济功能,构建具有金融稳定目标的宏观政策框架。只有从制度改革的角度理清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深层矛盾,才能实现提高未来增长潜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保平.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动力转换[J].经济学家,2015(05):13-19.

[2]徐徕.金融发展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政策研究[J/OL].管理现代化,2018(0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