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不同止血方式(2种)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止血效果观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胃镜下不同止血方式(2种)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止血效果观变

德吉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胃镜下不同止血方式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接受胃镜下不同止血方式治疗的76例ANVUGIB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胃镜下治疗方式的不同,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止血效果及治疗成功率,同时分析危险程度和病因对治疗结果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药物注射组血红蛋白含量上升幅度及止血效果均优于局部喷洒组(P<0.05);药物注射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局部喷洒组(P<0.05);低危组与高危组止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药物注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局部喷洒,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病情危险程度和病因均对治疗结果有影响,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关键词:胃镜;止血;ANVUGIB;消化道出血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便血、呕血等症状。由于该病发病危急、进展迅速,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传统治疗方案疗效有限,尤其是对出血量较大的患者,治疗效果不够理想。随着胃镜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渐应用于ANVUGIB止血,但实践发现,不同止血方式的止血效果也存在差异。本文将采取胃镜下药物注射、局部喷洒两种方式进行ANVUGIB止血,观察其止血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ANVUGIB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已经过内镜检查,确诊为ANVUGIB;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持续低血压等;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较好,已书面形式表示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下消化道出血患者;(2)其他因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患者;(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等。按照止血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药物注射组和局部喷洒组,每组38例。药物注射组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3.55±5.65)岁;局部喷洒组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3.67±5.48)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补液、输血等,监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稳定后,采取胃镜下不同止血方式治疗。药物注射组:确定出血位置,注射肾上素盐水(1/10000),剂量:6~10ml,注意应采取分点注射方式。局部喷洒组:确定病灶位置,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溶液(8%),剂量:20~40ml。

1.3评价标准

参考Rockall评分系统划分危险程度,低危0~2分;中危3~4分;高危≥5分。对比两组患者及不同危险程度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变化、24h内止血效果、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分析结果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行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红蛋白含量比较

药物注射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85.34±19.78)g/L、(107.14±15.98)g/L;局部喷洒组治疗前后分别为(85.75±19.89)g/L、(95.82±15.46)g/L;P<0.05,差异明显。

2.2止血效果对比

药物注射组及时止血率、止血时间、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35/38)、(22.45±8.05)h、81.58%(31/38);局部喷洒组上述指标分别为为73.68%(28/38)、(31.76±8.68)h、52.63%(20/38);P<0.05,差异明显。

2.3不良反应情况

药物注射组出现腹部不适、闷气、大便频繁、血压不稳等不良反应症状患者7例,发生率18.42%,对照组出现上述症状患者16例,发生率42.11%,药物注射组低于局部喷洒组,有明显差异(P<0.05)。

2.4不同危险程度患者止血效果

低危组(15例)、中危组(40例)、高危组(21例)患者止血有效率分别为100%(15/15)、65%(26/40)、47.62%(10/21);P<0.05,差异明显。

3.讨论

近年来,胃镜止血技术发展较快,即时止血率超过80%[1]。在胃镜的辅助下,能够迅速确定病灶位置,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创伤较小、见效迅速等优势。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药物注射组血红蛋白含量上升幅度及止血效果均优于局部喷洒组(P<0.05);提示药物注射的止血效果更佳。调查显示,注射法在ANVUGIB止血中应用最多,经济性强,费用低,安全可靠,在活动性止血中具有明显优势。在黄妍等人研究中[2],注射止血的有效率(88%)明显高于喷洒组(78%),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注射药物会引发病灶周围的血管痉挛,加速血小板聚集有关,有利于在出血血管位置形成血栓。此外,注射治疗还会引起周围组织肿胀压迫血管,发挥止血效果。

药物注射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局部喷洒组(P<0.05);提示药物注射组具有较高的安全指数。同时,对比不同危险程度患者止血效果,低危组与高危组止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危险程度越高,止血难度越大,应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对高危患者提高警惕。从ANVUGIB发病原因上看,消化系溃疡、肿瘤均是常见的原因,其中,肿瘤引起消化系出血的比例高达50%。在匡大鹏研究中[3],不同病因的患者止血效果也存在差异,胃溃疡、胃息肉、急性胃黏膜病变、十二指肠溃疡等引起的出血,止血有效率较高,胃癌、食管癌、Deulafoy等引起的出血,止血效果较差。

综上所述,药物注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局部喷洒,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病情危险程度和病因均对治疗结果有影响,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韩东.胃镜下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对比[J].现代医学,2017,45(05):698-700.

[2]黄妍,曾昆.急诊胃镜下药物喷洒与药物注射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1):2096-2099.

[3]匡大鹏.胃镜下不同止血方式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回顾性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03):34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