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战略背景下新疆城市策划及规划应对——木垒县城市发展策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全域旅游”战略背景下新疆城市策划及规划应对——木垒县城市发展策划

孟金花

新疆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830000

摘要: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同年,木垒被评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7年3月“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成经济发展重要引擎。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全域旅游这条路,走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全域旅游;城市策划;城市规划;木垒县

木垒县是新疆昌吉州最东边的一个县。位于奇台县以东,巴里坤县以西,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达150公里,人口7.8万。木垒物产丰富,自然风光独特,著名的原始胡杨林、木垒鸣沙山、北塔山天然化石公园、博斯坦岩画、翻滚泉、四道沟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都在这里,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然而,木垒地处昌吉州州域交通尽端,一直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相比州域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的昌吉市、吉木萨尔县、奇台县等城市发展缓慢、经济增涨势头较弱。

2017年,木垒县推出“合体工程”依托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从资金调配、项目带动、机制体制改革、多产业融合上着手,以旅游业提升农牧民收入,加速全县经济发展。为新疆城市在“全域旅游”发展契机下的城市策划及规划提供了研究试点。

1.“全域旅游”战略背景下城市策划应对

1.1重塑城市定位,奠定战略基础

“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因此,城市需要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定位,突出城市特点,实现城市多功能整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木垒县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扶贫攻坚、富民强县的总抓手,以创新促进优势优先,以文化旅游产业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生态城、文化城、旅游城”,并成立了全疆第一个旅游发展委员会,为做大做强旅游业,拓宽致富渠道。并树立:大旅游观、新资源观及联动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资源、客源同步发展,将木垒权限作为一个的综合旅游目的地来打造,实现跨区联动发展战略,为区域发展奠定战略基础。

1.2开展文化营销,讲好木垒故事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城市来说,文化,就像城市的DNA,这是甄别城市个性的标志。因此,城市建设既要关注与时俱进的现代融入,也要关注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尤其是不能丢掉从属于城市的个性标签和历史文脉。

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木垒县依托县域丰富的物产、独特的自然风光适时推出“天山木垒·养心的家”全域旅游卡,覆盖旅游全要素。整合木垒烧烤、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木垒有礼”品牌。把农耕民俗、生态环境、文化节庆等各类有价值可利用的吸引力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塑造满足大众旅游观光休闲综合需求的旅游产品,让木垒全年精彩不断。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如: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节、赛马大会等,推进旅游形象标识在旅游企业和服务场所的应用,提升游客感知度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真正把可供游客参与的文化活动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办出效益。

1.3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

迄今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有效提升城市形象的专业化路径就是城市品牌化。全域旅游”要深入分析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主要路径和聚焦点,重点研究区域内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外部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由此分析和确定城市品牌和区域内职能分工。

木垒县之美体现在:美丽生态、美丽风光、美丽人文、美丽田园。在这2.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点缀着山地、丘陵、平原、沙漠;这里风光独特、五彩斑斓;这里曾是北庭思路要塞,是融合中西经济文化的地方,是一个物净天养、物美天造的地方。独特的自然风光、淳朴浑厚的民风、融汇积淀的区域文化就是木垒区别于周边其他县市的城市品牌,是打造木垒县“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打造木垒全域旅游应实施分区域、分步走战略:

首先,完善城市功能,构建可供全民参与、体验的旅游文化线路,尤其是要将核心城区建设成区域旅游集散地。相较昌吉市、吉木萨尔县等,木垒虽美名在外,但是县域缺乏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县城内也没有能代表木垒特色文化的场所。因此,木垒开展“全域旅游”的重点在于建设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同时,要充分整合县域旅游资源,集合全民旅游、全名参与特点在县城核心区域打造2-3处特色鲜明、集中凝聚木垒县文化特色的景点,提升城市形象。

其次,依托传统农耕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园、民俗体验园、传统村落等建设,打造可供游客观光、休闲、互动、参与的田园综合体,构造有文化厚度、有人文温度的旅游县城。

2.“全域旅游”战略背景下城市规划应对

2.1区域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

“全域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

木垒县应依托“全域旅游”发展契机对区域旅游进行统筹规划,依据景点分布特点、游人需求等建立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县域目前初步建立了部分旅游基础设施:70余公里旅游伴山公路、游客服务中心、民宿客栈、游客驿站、村史馆、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日益丰富,以阳光海悦、博壹、世纪等为代表的酒店、餐饮旅游要素日臻完善,游客承载能力有较大提升,接待游客数、旅游综合收入持续保持50%以上高速增长。强力推进阿吾勒风情小镇、天山木垒中国农业公园、鸣沙山国家沙漠公园等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强标准化建设,规范景区管理,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指向清晰的咨询、引导、服务体系,解决好“旅长游短”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升对外旅游形象。未来木垒县将朝着新型智慧木垒的方向大步迈进。

2.2加强城市与区域的生态研究

生态环境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础,也是木垒县最大的旅游卖点。木垒县应始终坚持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村镇,积极打造“移步异景、步步皆景”“平常之中蕴神奇”的全域旅游新景象,做到:

2.2.1护好美丽生态

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整洁的环境是木垒县发展全域旅游最基础、最重要的供给亮点。应保护、利用好生态美景,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研究制定旅游重大项目垃圾无害化、污水零排放的建设标准;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

2.2.2建好美丽城乡

树立城市“大客厅”理念,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自治区级文明县城等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打造特色精品小城。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依托传统古村落、民族村寨、田园风光,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引导农牧民将生活资料直接转换为生产资料,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集民俗文化、田园风光相协调的民宿客栈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2.2.3.串好美丽风景

应对木垒县旅游资源、特色产业以及现状路网及其适应性作总体评价,深入研究旅游道路网存在的不足,找准短板。结合旅游以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重新梳理木垒县旅游公路资源及个景点之间的文化串联,使之成为交通便捷、风景宜人,极具文化特色、生态效益的通达旅游线路,按照“整个木垒就是一个景区”的思路串联木垒县美丽风景,让木垒县各旅游景区连成一个整体,并形成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2017年5月17日

[2]魏小安全域旅游面面观——如何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3]2016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