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

陶语

陶语

(黑龙江海林海林市中医院157199)

【摘要】探索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将收集到的16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84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毒副作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胃虚寒型胃痛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穴位贴敷艾灸脾胃虚寒型胃痛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362-02

胃痛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穴位贴敷与艾灸疗法都是中医临床中治疗胃痛的常用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分析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我院将16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探索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收集到的16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8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为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其中男60例,女108例;年龄最小25岁,年龄最大70岁,平均年龄(47.5±12.5)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a,病程平均(1.7±0.2)a。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

治疗组:针对患者基础疾病采取抑制胃酸分泌、抗幽门螺旋杆菌及保护胃黏膜等西医常规治疗。采用自制中药贴(药物组成包括肉桂、白附子、干姜、吴茱萸、生附子、延胡索等药物)贴敷在中脘、双侧脾腧、双侧胃腧、双侧足三里穴位上,每次贴敷2h,1次/d,10d为1个疗程。同时采用生姜切片,艾绒捏成底部直径2cm,高约2.5cm大小的锥形艾柱,隔姜灸中脘、天枢两穴,灸4~6壮,患者自觉灼热感时取下,可依据患者局部皮肤潮红为度,1次/d,10d为1个疗程。

对照组:针对患者基础疾病采取抑制胃酸分泌、抗幽门螺旋杆菌及保护胃黏膜等西医常规治疗。不采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

1.3疗效评定

本研究结果参考《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进行评定。显效:①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无炎性病变及溃疡;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经胃镜检查溃疡、炎性有所好改善;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溃疡、炎性面积无缩小。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观察治疗效果的同时,注意观察并记录患者是否出现皮肤湿疹、皮肤灼伤、胃痛症状加重、心跳过速、小便不出等毒副作用。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X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52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对照组痊愈24例,显效14例,有效28例,无效18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3例出现皮肤灼伤,1例出胃痛症状加重;对照组有4例出现胃痛症状加重,3例患者出现口干,两组患者毒副作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胃脘痛致病常因寒邪客胃,饮食所伤,肝气犯胃,脾胃虚寒等所致。脾胃虚寒系劳累、久病、过食寒凉、耗伤脾阳导致,治宜温胃散寒,温补脾阳为法,取胃经合穴足三里,脾、胃之背俞穴,脾俞、胃俞,胃经募穴中脘,用以辛温散寒之干姜、肉桂,止痛之马钱子、颠茄贴敷上述穴位,有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能温散脾胃之寒邪,使之气血通畅,通则不痛,达到止痛的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等功效,是中医中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本研究中,观察组给予穴位贴敷,分别对中脘、双侧胃腧、双侧脾腧及双侧足三里穴位进行贴敷,由于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在贴敷作用下,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穴位贴敷通过直接刺激穴位,透皮吸收,从而增加药物作用在局部的浓度,通过腧穴-经络产生的全身与局部反应,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另外,穴位贴敷疗法在胃痛的治疗中,无需进行胃肠给药,故不会损失脾胃。作为一种外治中医疗法,穴位贴敷就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刺激穴位以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贴敷对胃痛治疗的机理在于刺激穴位,使经络沟通于人体内外,经腧穴将脏腑经络之气灌输到体表内外,促使气血运行,作用于全身,驱寒补气、温胃,从而起到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目的。临床研究表明,穴位贴敷基于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通过刺激与渗透作用,能有效调整阴阳平衡,发挥药物的“归经”效应。艾灸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艾绒捏成锥形艾柱,对患者的中脘、天枢两穴进行针灸。由于艾草具有温中、逐冷、祛湿等功效,且通过借助火产生热力,具有温经散寒、温通气血等功效。中脘为胃经募穴,经艾灸作用,具有温胃散寒、疏通胃肠气血等功效;而天枢为大肠募穴,经艾灸作用,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等功效。在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中,艾灸的作用机制在于局部刺激,使患者局部皮肤充血,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大大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及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并有利于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起到缓解胃痛的作用。而且,艾灸还起到调节经络、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通过对患者的中脘、天枢两穴进行艾灸,能起到温经通络、温阳补气及祛寒止痛等功效,能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研究显示,针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治疗,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联合西医常规的治疗优于单纯的西医常规治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故而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文静,王小红,唐秀丽,等.口服西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6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27(7):42-43.

[2].吴慧君.艾灸配合中药浴足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14(6):144-145.

[3].王红霞,许戈林,罗文昭,等.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虚寒胃痛180例临床与护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675-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