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试论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王道茂

◇王道茂

(广汉市实验小学广汉618300)

【摘要】: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脆弱的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脆弱的主要成因,指出了要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抗挫折能力;防御机制

当前,青少年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他们独立生存能力差,依赖心理强,情感脆弱,稍遇小困难和小挫折,就消极悲观,离家出走甚至轻生,个别人甚至走向犯罪的极端。这些问题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针对青少年学生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导致抗挫折能力脆弱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1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脆弱的主要成因。

1.1家长的过分呵护和宠爱是主导原因

孩子处于发展过程需要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护理,但独身子女的家长总怕孩子出了什么意外,像乳婴一样护着、宠着孩子,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干,从来没有洗过自己的衣服,更没有做过饭菜。这种过度保护和宠爱必然使孩子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经不住挫折。

1.2学校教育的误区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应试教育”历时长,根基深,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个性,使学生缺乏生活的锻炼,养成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惯,这样必然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

1.3个体心理“异常”是主体原因

有的学生既不想努力学习,又害怕考试不及格;想锻炼身体,又怕辛苦;想参加比赛,又怕失败;想参加社会活动,又怕影响学习等心理冲突限制和阻碍下,易产生不良心理素质或挫折。

1.4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间接原因

多元化的现代生活方式呈现出的各种观念和诱惑,网吧、游戏厅等对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社会经验不足,处理问题的方法欠缺,对挫折认知不够,也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

2提高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策略。

2.1转变教师观念,放手学习过程。

当前,中小学校的心态是对学生的安全十分重视,出现了保护过度的状态。一般不敢让学生到险境中去,哪怕带学生出校门,也有许多教师带队,更不敢让学生独立活动。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满堂灌”也限制了学生不能独立地外出观察问题、收集资料或登台演讲等机会,这严重影响到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排除挫折能力的提高。为此,学校应转变观念,为学生创造条件,创设机会,放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活动和锻炼。

2.2提高家长认识,“放羊”生活环境。

当前,我国“四合一”的家庭普遍。这些家庭的成年人将自己的几乎全部业余精力都投入到了一个孩子身上,就怕孩子累着、苦着,总是呵护着,造成孩子处在无挫折的真空环境中成长。家长们应该改变包办孩子一切的教养方式,更新家庭教育观,在“放羊”的环境中注重锻炼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2.3指导学生学习,端正挫折态度。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个人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总是有或大或小的“不幸”。所以,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认识挫折是具有普遍性的。其次还要认识挫折具有双重性。它不仅给人打击,带来痛苦和损失,而且给人经验,使人成熟,催人奋进。端正态度,正视挫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增强抵抗、消除挫折的能力。这—切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平时对青少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和主导。

2.4创设挫折情境,培养抗挫心理。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要害怕孩子经历挫折。经历一些适度的挫折不仅无害,而且十分有益。应当大胆地有意识地创设—些适度的挫折环境,让孩子们去承受。让他们体验和尝试失败带来的心理痛苦,通过训练,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和恒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教师可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来为学生刨设受挫情境,如远足、野营、登山、支农、学工、军训等。

2.5运用心御机制,提高抗挫能力。

人在受挫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和使用一些策略和方法,应付或适应所面临的挫折情境,达到心理平衡,这就是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虽然不一定能改变现实,并具有自欺欺人的色彩,但在缓冲紧张,消除冲突,减轻焦虑,维系心理平衡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授给青少年学生—些主要的防御机制来解决现实的挫折危机。

2.6加强自我调节,增强抗挫免疫。

提高抗挫折能力,除了外界的帮助以外,更重要的是控制挫折情绪,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自身的潜力,进行自我免疫,自我调节。

2.6.1对自己的要求要适当。这就要求每个人对自已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客观的认识,不要期望过高,也不要求全责备。

2.6.2要正确接受自我。人们往往容易接受自身满意的方面,而拒绝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而容易因虚荣心太强,对自我过分关注而产生心理负担,导致不能自然充分表现自我而滋生了挫折情绪。

2.6.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通过言语和想像鼓励自己振作精神、恢复乐观、积极的态度,增强信心,缓解压力,调节不良情绪。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不仅仅是学校之事,也不是开展几次活动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广大教师、家长在青少年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的进行教育与训练,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