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体髂骨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4例分析

/ 2

用自体髂骨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4例分析

刘辉(内蒙古牙克石市人民医院022150)

用自体髂骨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4例分析

刘辉(内蒙古牙克石市人民医院022150)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123-02

【关键词】自体髂骨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临床分析

凡骨折8个月后骨折两端未能达到骨性连接的骨折,称为骨不连。区分骨折愈合与骨不连,主要决定于骨折间物质是否已骨化,也有学者提出,6个月骨折未能达到骨折愈合时为骨不连。

骨不连是骨折后常见并发症,又称为骨折不愈合,是骨折端在某些条件影响下,骨折愈合功能停止,骨折端已形成假关节。X线照片显示骨折端互相分离,间隙较大,骨端硬化,萎缩疏松,髓腔封闭。不论如何长久的固定也无法使它连接。

传统医家认为红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难治性骨折有以下原因:(1)有成骨诱导作用,这种物质存在于红骨髓的基质细胞内,又称骨形态发生蛋白(Bmp)。Bmp接受诱导的细胞即肌肉、筋膜等皮下组织的纤维细胞和间质细胞接触后,能诱导这些细胞转化为骨细胞形成软骨和骨组织。初步研究证明,红骨髓内骨髓基质细胞具有成骨诱导作用.能诱导异位骨基质钙化。将红骨髓注射到骨不连及骨折端,其基质钙化和骨形成加快。其骨痂生长量和骨折愈合速度大大超过对照组.说明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2)红骨髓内含有丰富的B淋巴细胞,其胞浆内含有大量核糖体,使其具有很强的与派络宁结合的染色体。它的表面有可以识别的表面受体,系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能增强局部免疫功能。(3)红骨髓内骨髓基质细胞比长管状骨骨髓基质细胞多约5倍,故成骨诱导作用强,骨痂及骨形成加快,促进了骨折愈合。阐述了骨不连及难治性骨折的病理改变,认为某些必要的骨折修复因子不足或缺乏就可影响骨愈合,甚至造成骨不连。骨不连处骨端代谢率很高.并认为骨折连接失败的原因可能是骨折端渗液中的血管和成骨细胞及其颗粒物质长期缺乏足够的活性所致。同时阐明了骨穿的深度为1.5cm,速度适当,量以5~15ml为宜。如何进一步探讨和寻求改变骨折愈合的自然修复过程,掌握并改变骨折局部组织细胞演变的机体反应的规律,以达到促进骨折愈合作用是当前攻关的课题。本文报道的方法初步解决了当前攻关课题。通过临床初步实践,收到了较好疗效。有关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2004年以来,我院利用自体髂骨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折3例,共4个肢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骨手术患者3例,共4个肢体,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6、39、61岁,平均为45.3岁;骨不连2例3个肢体,分别为肱骨、胫骨、股骨。其中有l例股骨和同侧胫骨均为骨折骨不连,还有1例为胫骨下端(距踝关节面3.8cm)粉碎性骨折。自体髂骨骨髓移植后起到了成骨诱导作用。促进了骨痂生长,加速了骨折愈合。

2手术方法

髂前上棘穿刺点:病人取仰卧位。局部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无菌巾。术前做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无过敏时做皮肤、皮下及骨膜麻醉。将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在距针尖1.5cm处,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针垂直向骨面刺人,当针尖接触骨面后则将穿刺针左右旋转,缓慢刺入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能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拔出针芯,接上20ml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出红色骨髓5~10ml。待骨不连及骨折固定后将软组织缝合完毕再将已抽出的髂骨骨髓注射到骨端。

3讨论

3.1成骨诱导作用。红骨髓中含有大量成骨诱导作用的物质。这种物质存在于骨的红骨髓中骨髓基质细胞内,又称骨形态发生蛋白(Bmp)。Bmp与受体的能接受诱导的细胞即肌肉、筋膜等皮下组织的纤维细胞和间质细胞接触后,能诱导这些细胞转化成为骨细胞,形成软骨和骨组织。这种自身诱导的诱导细胞和被诱导细胞均自宿主床的生长细胞衍生而来。诱导细胞是游动组织细胞的繁衍细胞,被诱导细胞是固定组织细胞的血管外周结缔组织细胞,通过局部细胞代谢周期改变形成骨粗细胞。红骨髓内含有大量骨髓基质细胞,它还具有异位骨基质钙化作用,Bmp具有扩散规律和浓度梯度分布。将髂骨红骨髓注射到骨端后其基质钙化和骨形成加快,其数量明显超过非骨髓移植组。这说明红骨髓内骨髓基质细胞具有成骨诱导作用,能加速骨折愈合。

3.2免疫活性作用。红骨髓内含有较多B淋巴细胞。此细胞增大增殖,胞浆内含有大量核糖体,使其具有很强的与派络宁结合的染色体,因此又称为“嗜派络宁体”。能够同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增强局部及机体免疫功能。

3.3骨不连骨端及骨折的病理改变。在骨折愈合和骨不连愈合过程中。某些必要的骨折修复因子不足或缺乏时就可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端组织必须有适当的血液供应,在骨折周围组织丰富血管网和与成骨有关的特殊血管的形成又有赖于成骨因子的刺激。有人发现骨不连骨折端代谢率明显增高,并认为骨折连接失败的原因可能是骨折端溶液中的血管、细胞和成骨细胞及其颗粒物质长期缺乏足够的活性所致。

3.4骨不连诊断标准:(1)骨折端有异常活动;(2)骨折端硬化,髓腔封闭;(3)骨端萎缩疏松,中间存在较大间隙;(4)骨端硬化,相互形成杵状假关节。

如何进一步探讨和寻求改变骨折愈合的自然修复过程,掌握并改变骨折和骨不连局部组织细胞演变和机体反应的规律,以促进骨折愈合,是当前攻关的课题。我们认为本文报道的方法对解决这一课题,取得了初步成果。有关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福扬,朱冬承,庞施义,等.髂后上嵴取骨切口的改进.实用骨科杂志,2002;8(1):21~23

[2]张效良.自体骨髓移植促进骨愈合的实验研究.中华创伤杂志,1993(06)

[3]王宵光,王淙清.切取髂骨植骨术几种方法的比较.实用骨科杂志,2003;9(4):310~311

[4]俞旭东,邵增务.自体髂骨移植联合bmp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实用骨科杂志,2008;14(12):71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