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息肉的临床治疗分析

/ 1

子宫颈息肉的临床治疗分析

闫丽萍

闫丽萍(黑龙江省五常市人民医院黑龙江五常150236)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1-0208-02

【关键词】子宫颈息肉治疗

子宫颈息肉是妊娠期阴道流血的原因之一,子宫颈息肉是由子宫颈粘膜上皮、腺体和间质结缔组织局限性增生形成的息肉状物,常伴有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大多数是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罕见。子宫颈息肉单发性多见,呈扁圆或舌形,色红,表面光滑,有时呈分叶状,直径一般在1cm左右,也有大如蚕豆者。质软而脆,易出血,蒂细长,根部多附着于宫颈外口,少数在宫颈管壁。原有宫颈息肉的妇女妊娠以后,由于子宫颈充血、组织水肿,更易发生出血。子宫息肉属良性病变,切除即可治愈,极少恶变。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临床子宫颈息肉患者病例80例,年龄25~60岁,平均41岁,息肉1~3个,最大的直径约3cm,息肉颜色各异,大小不一,小的约米粒大小,患者因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外阴瘙痒及白带带血等症状就诊

1.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白带增多,由于病原体、炎症范围以及程度不同,白带的量、质、颜色和气味也可不同。可呈乳白色粘液状、淡黄色脓性,伴有息肉形成时易有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粘稠脓性的白带不利于精子穿过,可造成不孕。炎症沿宫骶韧带扩散到盆腔时,可有腰骶部疼痛,下坠感及痛经。

1.3查体腹部检查无阳性体征。息肉的根部附着于子宫颈口或宫颈管内,是宫颈黏膜在炎症的刺激下局部增生,并外突于宫颈外口而形成的。息肉的表面被一层柱状上皮所覆盖,含有宫颈腺体,间质内有丰富的微血管及疏松的结缔组织,并伴有炎细胞浸润。阴道窥诊见宫颈赘生物,多单发,呈扁圆或长圆形,红色,表面光滑,有的呈分叶状,一般1cm左右,也有大如蚕豆。质地较软,触之易出血,若合并感染,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覆盖。蒂细长,根部多附着于子宫颈外口,少数在宫颈管壁。

2治疗

2.1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对于宫颈息肉较小、不出血者,可以孕期观察,并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严密随访。息肉较大,或反复出血者,宜行手术摘除,做病理检查,排除子宫颈癌。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应用宫缩抑制剂,防止流产或早产。子宫颈息肉出血较多者,给以无菌纱布局部压迫。

2.2子宫颈息肉切除术

子宫颈息肉是慢性子宫颈炎的临床表现之一。息肉可来源于子宫颈唇或子宫颈管,大小不一,常籍一细蒂连接于子宫颈。适用于子宫颈息肉者。首先对症治疗积极控制感染,抗子宫颈炎症的治疗。出血时,以止血为主,如口服安络血片5mg,每日三次。或云南白药1g,每日2~3次。暴露子宫颈,双合诊检查了解息肉的大小、蒂的粗细和附着部位。子宫颈钳钳夹子宫颈前唇,暴露息肉及其蒂根郜。如息肉较小,蒂根附着于子宫颈外口处,可用长血管钳或剪刀摘取。如息肉较大,蒂根部化于子宫颈管内或附着部位较高,则先行子宫颈扩张,暴露蒂根部,然后用长血管钳摘取。息肉蒂根部有出血者。予以正肾上腺素纱布填塞压迫或电凝止血。切除息肉应常规送病理学检查,因息肉仍有一定的恶变率。摘除术后并同时行止血、消炎治疗。因本病易复发,应定期复查,每3月复查一次。对年龄大于45岁、尤其是更年期前后患者,手术摘除后应常规行病理检查,若有恶变征象,应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3讨论

宫颈息肉宫颈息肉大部分来自宫颈管内膜长出的赘生物,少数来自宫颈阴道部。主要是因为炎性刺激引起宫颈内膜表面上皮,腺体和间质增生,使颈管的皱襞肥大而突出,渐渐向外生长形成息肉。息肉呈鲜红色,呈椭圆形或长圆形,质软而脆,易出血。常有一蒂与颈管内膜相连,少数息肉基底部广阔。多为一个或多个,大小为数毫米,也可大如蚕豆。对于孕期阴道流血的病人,应行阴道窥诊,了解有无宫颈病变,及时做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必要时做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以明确诊断。镜下可见息肉表面覆盖一层柱状上皮,中心为结缔组织,伴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对于宫颈息肉较大或反复出血者,要及时行宫颈息肉摘除,并行病理检查。孕期出现阴道流血,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子宫颈息肉有时可以复发。

参考文献

[1]陈忠年.妇产科病理学.上册.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2]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熊密,武忠弼外科病理学—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子宫颈疾病湖北科技出版社,1999.

[4]石一复,叶大风,吕卫国,等子宫颈疾病杭州:浙江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