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聚集区引产81例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多民族聚集区引产81例调查分析

刘皎阳

刘皎阳(新疆昌吉州计划生育指导所新疆昌吉831100)

【摘要】目的探讨多民族聚集区引产相关问题现状。方法分析了2010年与2011年两个年度内本地区7家县级医疗单位调查到的32w以上无非意愿性引产病例81例的相关资料。结果2010年36例引产中汉民族18例、少数民族18例;第一次妊娠引产17例、第二次及以上妊娠引产19例。19例中汉民族8例,其中2例是畸形儿引产、1例未婚、1例慢性乙肝,其他4例引产中有3例为女婴1例男婴。2011年45例引产中汉民族14例、少数民族31例;第一次妊娠引产25例、第二次及以后妊娠引产20例。20例中汉民族7例,其中5例畸形儿、2例因婚姻变故引产。结论调查中未发现选择性性别引产问题;出生缺陷在本次调查的引产中占有不少的份额;两个年度中是第一次妊娠引产的合计占到51.85%,女青年生殖健康问题还需社会各界加强关注。

【关键词】多民族聚集区引产性别比出生缺陷生殖健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各县市民族成分比例顺位有一定差异。我们于2010年和2011年的两个年度分别对本州所辖7个县市的县级医疗服务机构32w以上无非意愿性引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2010年36例,2011年45例。

1.2方法

按19岁以下、20~24岁、25岁以上分3个年龄段;第一次妊娠引产和第二次及以上妊娠引产两类孕育状况;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分两组;引产胎儿性别类别等细分比较进行分析。

2结果

2.1年龄构成19岁以下年龄的2010年是7例、2011年是5例;20~24岁年龄的2010年是10例、2011年是19例;25岁以上者2010年是19例、2011年是21例。

2.2引产孕育状况构成第一次妊娠引产者2010年是17例、2011年是25例;第二次及以上妊娠引产者2010年是19例、2011年是20例。两年度合计初孕引产占到51.85%.

2.3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构成情况第一次妊娠引产2010年汉民族10例、少数民族是7例。第二次及以上妊娠引产中汉民族2010年是8例、少数民族是11例。汉民族的8例引产中有2例是畸形儿引产、1例是慢性乙、1例是未婚、1例是20岁无婚姻状况记录;另3例分别是2女婴1男婴。少数民族11例引产中有3例畸形儿引;脐带扭转胎死宫内、误服药物各1例;另有6例为3女婴3男婴。2011年汉民族是7例、少数民族是13例。汉民族的7例中5例是畸形儿;1例是婚姻变故;另1例是女婴。少数民族13例中有2例死胎、2例畸形儿引产;另外9例是3女婴6男婴。

2.4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女青年生殖健康状况第一次妊娠引产者两个年度内汉民族17例、其他少数民族25例。未婚妊娠引产在各民族成分中均有一定比例。

2.5出生缺陷状况2010年的36例引产中记录死胎的有2例;记录脑积水的有2例;无脑儿伴羊水过多有1例;唇腭裂有1例;先天心脏畸形有1例;另有3例记录为畸形儿;合计10例。2011年的45例引产中记录死胎的有2例;记录胎儿畸形的有2例;脑积水有2例;短肢畸形、心脏畸形、脊柱裂、唇裂、小脑发育不全、面部畸形各1例;合计12例。

2.6引产儿性别情况2010年36例引产儿中12例为男婴;24例为女婴。2011年45例中26例为男婴;19例为女婴。两个年度合计男婴占46.91%;女婴占53.09%。

3讨论

3.1边疆汉民族文化多元化,新型生育文化观念已成风尚。边疆地域环境差异较大,多民族聚集区不同地域生育政策差异化,胎儿性别选择问题没有显现出来。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州汉民族占人口总数的75.31%,全州人口性别比为112.73,与人口出生性别比的自然常值为103~107[1]有明显增高,较郭淑惠等人调查的汉民族集居区的114接近[2]。有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随孩次下降。我州人口性别比问题仍需今后坚持多方位调查研究,分析查找原因。

3.2因出生缺陷病种繁多、病因复杂,所患出生缺陷又具有长期性、严重性和预防的艰巨性等特点,大部分的出生缺陷还缺乏一定的预防措施。因此,社会各界都重视孕前干预、有效去除可造成出生缺陷的病因,全民族人口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3.3各族女青年未婚妊娠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女青年未婚引产,违背了社会传统道德观念,将承受各方面舆论的压力,自尊心受挫,心理障碍程度远比已婚妇女严重;对这一特殊人群卫生技术人员应给与更多关爱和帮助,强化心理疏导。针对这类人群应进行正确的引导"疏"而不"堵",各界宣传教育、人口卫生等部门应利用多种语言文字的报刊、电视、广播、热线电话、网络等多种媒体,适时适度地将生殖知识、性防护知识、避孕知识及性传播疾病等生殖健康知识和服务提供给他们,强化健康教育,使未婚女青年知道人工流产对生殖健康及身心的严重危害。社会应多渠道多路径免费提供各类避孕药具,避孕方法易得率提高了,未婚妊娠率才能下降;救助途径广了,引产才能杜绝。

参考文献

[1]周云.国外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研究.人口研究,1997,21(4):62.

[2]郭淑惠,王婧岚,李慧丽.新生儿性别比及双胎率和畸形率调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4)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