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

张丽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枢镇人民政府,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65249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我国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技术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成效。本文将从农业信息化概念,进行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回归分析,并提出基于信息化基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旨在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增长;回归分析;对策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信息化技术作为通信等技术的综合,与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在实现资源优化重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农业信息化概念及内涵分析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农业信息,为农业生产和运营提供指导和支持,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科学化、智能化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以实现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方式的变革。当前,农业信息化概念依旧处于发展阶段,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农民生产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基础教育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等。

二、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1.全面实现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向新时代发展的趋势

我国是以种粮为主的农业大国,粮食的质量保证是我农业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由于人口城市化渐渐明显,农业与外界经济贸易往来也在持续降低,因此如何改变现状并且确保粮食安全,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首要工作。采用农村产业信息化能够良好的调整产业结构,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产业的重要作用。

2.实现农业信息化符合农村产业向科学发展的需求

在以往的传统模式中,农业生产受着各方面的制约,使农业经济发展踟躇不前。传统旧观念的发展模式也影响着农村民众的收入水平,并且我国粮食安全也得不到良好的保障。

三、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一)模型建立

回归分析主要是指一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回归分析要素包括两种以上,且存在一定联系,按照其分析变量内容的多少,可以进行一元或者多元回归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回归模型作为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基础,一般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明确变量,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背景下,自变量应确定为网站建设数量、图书馆、农村固话等。其次,选择因变量,结合分析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通过产品价值提升、人均收入等方面表现,由于农业自身具有特殊性,选择因变量时,将人均作为测度指标。最后,实证研究,选择研究样本,并采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研究数据研究发现,网站拥有量与农业经济发展呈正比,网站数量越多,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也随之提高,加强网站建设数量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回归系数强度也日渐稳定。另外,图书、报纸等出版类回归系数偏低,说明这三个模型对提高农民收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两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除此之外,固定电话普及率和交通等方面的回归系数均呈现正向,说明农业经济发展都能够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信息化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指的是通过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利用的过程,从而实现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过程,指的是借助各种先进技术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指导农业生产、服务农业发展的过程,使得农业生产、营销、决策等过程都可以实现科学化和智能化发展。

2.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产业,我国人民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十分巨大,但是随着城镇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剧,很多农村人口开始往城市迁徙,农村作业人口相对减少,在降低投入水平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对各种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实现各种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使得农业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

(2)信息化有助于农业生产决策的科学化。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农民的水平以及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这些客观因素对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利用,可以指导农民对种植对象得选择,也有助于农民根据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各种信息的了解,从而减少农业种植过程中的风险,保障农业安全。

五、基于信息化基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1.加大信息宣传力度,提高信息化普及率

要全面实现信息化建设,需要来自社会的广泛支持,在民众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前提下,加强农村产业人员学习相关技能的积极性,让智能信息化成为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这样能够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执行。利用现代智能化工具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范围,并通过有效途径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性,以得到广大民众的信任,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农村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农民群体中发现和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并提供全面的发展空间,以快速有效的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

2.加强农业设备制造,完善硬件设施

硬件设备的完善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比如农村种田期间,相关的监测和信息收集等,以完备信息建设流程所需,并且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发展。同时把信息化设备归属到国家级层面的科学研究领域。为了更好的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的重要作用,需要相关人员加强专项技能,以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

3.构建金融信息化平台,提供资金支持

要全面实现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财力投入以外,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然而,就我国农业目前的状况来看,资金方面还存在着不稳定因素。所以,目前亟待解决的就是更好的研发信息化平台,以促进农村生产企业对信息建设的资金支持,在大力发展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还要广泛开发融资的来源。也可以要求国家财政的资金支持。

六、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复杂性工程,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均收入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在了解和掌握回归分析结果后,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加大信息知识宣传力度,促使人们能够了解到农业信息化重要性,并加强资源优化重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构建金融信息化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邓琨,林晓丽,何娜,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6,18(03):259-261.

[2]李优柱,易新福,郑明洋.农业信息化投入对农业产出贡献率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0(05):12-14.

[3]赵苹,骆毅.世界城市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再思考――从理念、模式以及策略的角度[J].情报杂志,2015,10(8):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