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打造英语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3

以学生为主体,打造英语有效教学

杨海燕

(江苏省无锡市仓下中学,214000)

摘要: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其总体目标是要发展学生英语运用的整体素质。在努力探索实现新课标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过程中,本文以陶行知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有效教学的方法论,从四个方面分析和解释了如何获得教学的有效性。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做好这四个方面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有效教学;陶行知思想;主体地位

一、引言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以促进语言知识、语言感情、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及学习策略等各要素的整体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与运用英语的良好习惯,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新课标实际上需要展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将陶行知教育观点作为思想指导,以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方法论,是实现有效的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有效教学需要关注的4个方面。

二、文献综述

有效教学是全世界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该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而不断地扩展、变化,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大量的低效或无效的现象。有效教学近年才在我国受到关注,至2012年,相关研究文献总数近1500篇[①]。姚利民教授将有效教学定义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②]。洪明和余文森梳理了对我国教育影响最大的10位国外著名教育家的有效教学思想,并首次将这些理论分为规模取向、认知取向、整体目标取向、整体-认知取向和效率取向五大流派[③]。姚利民还总结了有效教学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特征,包括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的利用时间、激励学生的学习9个特征[④]。

三、如何获得教学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也是维持这一动机的强有力的手段。学生对英语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兴趣既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也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因为有了对学习的兴趣才会去学习,而学习又会提高原有的兴趣,产生新的兴趣。只有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向学好英语迈进,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实现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英语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学手段再高明,学生没兴趣学,也难以培养出英语高材生。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初中生逆反心理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要寓教于乐,比如,可以把课文变成课本剧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提问观看的学生对话内容主要讲了什么。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锻炼的机会,教师要尽量让每位同学有一次表演机会。这样,因为参与了表演,学生会对文章有更深的了解,记忆更牢,从而有非常有效的教学效果;第四,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英语诗朗诵、故事会、电影节等等。另外,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方法的运用和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所以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强化敬业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艺术。

2、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如何使教学更有效,关键之一就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包括教师语言连贯通顺,对学生表示应有的尊敬,以鼓励性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课堂内容丰富有趣,形象生动,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充分,自然轻松等等。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课堂导入是营造良好氛围的第一步,巧妙导入对于整节课的顺利进行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课程顺利进行自然有助于良好氛围的形成。所以,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材料要新颖、有针对性,富有趣味和艺术性。主要方法包括情境导入,歌曲导入,角色扮演导入等等。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要让课堂成为“一言堂”,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往往造成学生不投入,不积极的状态,还会让学生有学习的压迫感。让学生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正面的鼓励,如果学生没有回答正确,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再者,现代课堂多媒体的使用已经很广泛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ppt、视频、图片等,将课本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参与度。比如,如果课本内容与电影有关,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片段,如果与相关的事件有关,可以上网搜集一些图片资料等。

当然,实现良好课堂氛围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掘、实践和总结,并结合学生的反馈,打造真正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主题和核心,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⑤]这意味着,教育的原本目的就是生活,教育联系生活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和构建理想的生活,所以学生仅仅掌握有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初中英语课堂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课堂,更应该体现生活教育的目的,使英语教学更贴近生活。所学知识能为生活所用,是教学有效性的反映。

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中,“说”是生活中最有实际用途的技能,但在以往的教育中往往被忽视。随着国家的不断开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友人,也有更多的机会出国旅游、学习交流,学会说英语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很多学生英语考试分数高,但是不会说,这是很不利的。如果因此阻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生活的美好宏图无法打开,这不仅是学生的悲哀,更是英语教学的失败。

所以,初中生英语课堂应该更贴近生活。教师除了教授书本的知识以外,可以增加生活实例。比如教学生阅读各种商品说明,告示,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实物,这会加深学生的印象。课堂上尽量多让学生进行英语对话,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音,发音不够标准也不要害羞,要敢于说,敢于读,发音不准又不敢说,会使发音更加不标准,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要引导学生多说多读,在过程中慢慢纠正不正确的发音。给学生听英语歌曲,让他们猜歌词,记歌词,或者看BBC的纪录片,不管学生能看懂多少,多听可以很快地提高学生听力。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阅读告示、说明书,掌握简单的、流利的口语,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这就是教学的有效性的体现。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我国教育一直忽视对于求异品质的塑造。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创造教育的理念。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⑥]。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保持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

当然,创新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事情,但是对于初中生英语课堂的创新来说,要求不会那么高。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作业或者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根据某项活动或者电影的主题,进行海报创作。这不仅需要学生对该项活动或者电影的主题进行理解和提炼,还要使用创造力,进行海报设计,这项作业综合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再如,让学生类比课文内容中的对话,自创一个新的场景,进行相似的对话练习,在模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活学活用而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还例如,对于一篇课文,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回答实际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其宗旨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四、总结

事实上,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核心在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成长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不管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氛围,还是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和培养创新能力,都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是实现有效教学,体现陶行知教育理念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2]洪明,余文森,《国外有效教学思想流派探析——基于国外著名教育家教学思想的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二卷

[4]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5期。

[5]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1期。

[6]洪明,余文森:《国外有效教学思想流派探析——基于国外著名教育家教学思想的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7]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5期。

[8]洪明,余文森:《国外有效教学思想流派探析——基于国外著名教育家教学思想的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9]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1期。

[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二卷第633页。

[1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