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孙培丹

云南省红河州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654399

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需进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0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阻滞方式的不同进行平均分组,其中采取超声引导的患者为研究组,实施常规方法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为50例。对两组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以及肌皮神经阻滞起效的时间、手术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神经阻滞效果:研究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要短,P<0.05,各组间数据的对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②麻醉效果:对照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78%,显著低于研究组的100%,P<0.05,有可比性。结论:与常规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确切,不仅缩短了麻醉起效的时间,还使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超声引导;临床效果;臂丛神经阻滞

常规的臂丛神经阻滞一般为盲操作,主要依靠患者对异感的主诉以及麻醉医师的手感来进行,具有并发症较高以及阻滞成功率较低的缺点[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麻醉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多种设备的辅助作用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使其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本次主要对常规盲刺法与超声引导下由肌间沟入路实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现将全部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并的100例需行择期上肢手术的患者,收治时间在2014年4月-2016年10月,在所有患者中有55例为男性,45例为女性,其中在对照组患者中有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最小27岁,最大者为62岁,平均年龄为(35.98±8.24)岁;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者为28岁,最大者为60岁,年龄均值为(35.84±8.1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没有太大的差别(P>0.05),可相互比较。

1.2方法

麻醉方式:待所有患者入室后给予0.5mg的阿托品以及2mg的咪唑安定静滴。对患者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血压进行连续监测。嘱患者选取仰卧位,垫高麻醉侧的颈肩部,确保头部向对侧偏移,消毒颈部皮肤后:

研究组:选取国产迈瑞彩超仪器,采用7MHZ的高频探头,于探头长轴的方向和锁骨平行,实施矢状斜位形式的扫描,对患者颈总动脉进行确认,其后顺着颈部向外移动探头(后横向),能见肌间沟内的臂丛神经根,表现为葡萄状,选取22G4厘米的穿刺针,在针尖离探头间的距离为0.5cm位置进针。通过超声的直视作用,于斜角肌间隙刺入针尖平面,通过人体组织移位与穿刺针的活动对针的位置进行判定,当针尖处于最佳位置后,便可将罗哌卡因注入。在超声的辅助下,对患者局麻药分布与扩散的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待其神经全部为局麻药包裹即可。

对照组:实施常规异感法,手术前需向患者详细说明异感的注意事项与相关症状。嘱患者仰卧,待触及患者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后,通过手指于C6水平向后滑入肌间沟,并于此点向尾侧、内以及后方将穿刺针刺入,进针缓慢,若患者主诉异感,则可将针头固定并将麻醉药注射,在此需注意的是,注射时需对针尖注射的位置进行改变,对进针反复(5次)却无异感的患者,可通过突破感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

配置局麻药:对照组患者所使用的麻醉药为30ml的盐酸罗哌卡因0.75%;研究组为20ml的盐酸罗哌卡因0.75%。麻醉操作均由同一位医师进行,而对于麻醉效果的评定则由未参与麻醉实施的医师进行。若开始手术后,麻醉的效果未达到本次手术的相关要求,则可给予0.1mg的芬太尼与2mg的咪达唑仑静注;若依旧不满足手术要求,可将其改为全身麻醉。

1.3评价(观察)指标

①完成局部药物注射后每隔两分钟通过针刺法对患者臂丛神经从中多个神经进行判定,即桡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以及正中神经等支配区域的组织感觉情况。②对本次麻醉的效果进行评定,其中优秀:手术进行时无疼痛;良好:手术时疼痛轻微,需追加芬太尼、咪达唑仑等药物来辅助手术完成;较差:手术时疼痛剧烈,将麻醉方式改为全麻后方可使手术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对SPSS20.0软件的采用,对本此研究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值检验,并运用卡方检验的方式对资料进行计数,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统计的相关方法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2结果

2.1两组神经阻滞起效的时间比较。经研究得出,研究组患者神经丛中各个神经阻滞起效用时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研究组优秀45例,良好5例,较差0例,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优秀21例,良好18例,较差11例,优良率为78%,P<0.0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于上肢手术的麻醉,临床中所应用的传统神经阻滞术为盲探法,于盲视下进行操作,此种技术可使局部麻醉的药物无法于神经干周围准确注射,进而使神经无法得到充分的浸润,其为导致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差的关键原因。经研究相关资料得出,超声技术因其无创定位、操作便利、实时监测以及定位准确等优势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在超声的引导下对神经进行定位,能使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得到大幅度提高[3]。此外,超声可使臂丛神经、血管以及肌肉等结构清晰显示出,麻醉师可在其引导下直视操作,通过对针尖的位置进行调整采取多点注射进而完善臂丛神经的阻滞,最终使麻醉的效果得到提高。

经本次研究可知,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麻醉其各个神经产生效果的时间在4-10分钟,与常规方式相比而言缩短明显,且研究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总优良率为100%,得出臂丛神经通过超声引导下的阻滞效果可观,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文四成,陈潜沛,欧阳天纬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5):472-475.

[2]文四成,陈潜沛,罗培生等.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878-3880.

[3]赵丽艳,常庚申,康定坤等.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5):47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