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基坑工程变形监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高层建筑基坑工程变形监测分析

李大涛

深圳市爱华勘测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111

摘要:高层建筑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而基坑工程是高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保证基坑工程质量,才能提高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意义,然后指出变形监测的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最后结合工程案例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技术要点;质量控制

在高层建筑中,基坑和深基坑工程比较常见,作为施工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性能质量。基坑工程施工期间,针对变形情况进行监测,能了解基坑土体的变化特征,为支护、加固等处理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发生严重安全事故。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基坑变形监测的技术方法。

1.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意义

变形监测的目的,是验证设计参数,评价建筑结构是否安全;对变形情况进行预测,掌握变形进展规律,并反馈到施工作业中。具体到基坑工程中,为了满足高层建筑的荷载需求,基坑规模大、深度大,在环境、机械、人员的影响下,很可能出现变形[1]。通过变形监测,其一能分析边坡的稳定性,采用合适的支护方案,为基坑开挖提供安全的环境,避免出现人员财产损害事故;其二能评价支护结构的有效性,对现场施工起到指导作用,以便及时调整技术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其三将监测结果反馈到设计上,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基坑施工期间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提高综合效益。

2.高层建筑基坑变形监测的技术要点

2.1测点布置

在基准点的布置上,应该设置在开挖施工影响范围以外,既保证良好的通视条件,又能长期保存。在观测点的布置上,以坡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为例,一般布置在基坑周边。如果基坑规模较大,整个观测线路长,就要多设置观测点,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此外,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的观测点最好重合,可在基坑边的返坡上设置钢钉。

2.2精度要求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如下:①初始值,基坑开挖前完成准备工作,连续3次测量数值均一致,才能确定为初始值。②坡顶垂直位移,一般使用水准仪、测微器、水准标尺等仪器,观测时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测站高差中误差控制在±0.5mm以内,附和闭合差控制在,其中n代表测站数[2]。③坡顶水平位移,使用全站仪建立坐标系统,观测点位坐标的变化,确定水平位移情况,坐标中误差控制在±1mm以内。④坡体深层水平位移,在坡顶预埋测斜管,观测前测定管顶的水平位移;然后以上部管口为基准点,使用测斜仪观测深处侧向位移,要求精度不低于1mm。⑤地下水位监测,常采用观测井和水位计,要求水位计标尺的最小读数在10mm以内。变形监测过程中,要求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并且由固定人员完成观测作业。

2.3监测频度

一般情况下,坡顶水平位移监测频度,是基坑开挖5m以内,每2天观测1次;基坑开挖5m至开挖完成后1周,每1天观测1次;开挖至基底后1周,如果没有明显位移,每5-10天观测1次。坡顶垂直位移监测频度,是基坑降水或开挖期间,每1天观测1次;混凝土底板浇筑完成后10天,每2-3天观测1次;顶板完工、水位恢复后,每7天观测1次。

遇到以下特殊情况时,则要提高监测频度,并向施工、设计、监理单位报告[3]:①变形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②监测值变化速率快;③基坑和周围土体存在大量积水,或者雨季施工,或者市政管线泄露;④基坑附近地面的荷载突然加大;⑤基坑周边建筑物出现沉降、开裂等现象。

2.4数据处理

基坑变形监测期间,会产生多种数据,要求及时记录处理:①外业观测值,现场填写在观测记录表上,原始数据不能涂改、擦除、转抄。②监测数据误差超限,应该重新测量。③监测数据要及时处理,可参考和实际变形情况一致或相近的数据,进行平差计算,评估测量精度。④变形分析时,应该将变化大小、变化速率相结合,做出合理的预测。⑤形成报表和监测报告并提交。

3.基坑变形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3.1事前控制

基坑变形监测前,应该熟悉施工现场,了解地质、水文、建筑、道路等要素,做好准确记录,尤其裂缝、倾斜情况。在基准点的设置上,要求远离基坑边坡,避开施工影响区域;且基准点要坚固可靠,可以是基岩表面,也可以是稳定建筑物。观测使用的仪器设备,要求校验精度,检查是否能正常使用,计算检测结果的误差是否处于允许范围内。

3.2事中控制

基坑变形检测期间,质量控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水平位移监测控制,可以采用轴线法,在轴线两端设置检验点;或采用坐标法,设置观测网络,常见如导线网、边角网、三角网。二是垂直位移监测控制,将观测点设置成监测网,采用闭合式水准环,且节点满足水准线路的要求,能配合工程检测技术的应用[4]。三是校验观测网络,观测作业完成后,必须进行检查和复核,首先由观测人员自检,然后监理人员进行复检,以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性。

3.3事后控制

基坑变形监测质量的事后控制,是对每个环节的监测结果进行针对性处理,主要包括观测数据、采集记录、计算表格、监测作业进度表、时间—位移曲线图等。对于监测结果,应该表格化分析,和警戒值比较,预测变形的发展情况[5]。对监测信息汇总后,针对变形过大、变化速率过快的情况,及时传输给施工、监理、设计单位,落实报警讯号紧急发送机制,以便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及时消除工程隐患,促使施工顺利进行。

4.工程案例分析

4.1工程概况

以国内某高层建筑为例,地块整体呈现为长方形,其中主楼2栋,层高为20层,地下室3层,采用桩基础。基坑平面位置见下图1,北侧为城市道路,和基坑相距2.5m;南侧为住宅,采用桩基础,和基坑相距9.5m;西侧为住宅,采用桩基础,和基坑相距4.6m;东侧为住宅区和印刷厂,采用桩基础和浅基础,和基坑相距12m、9m。该基坑开挖深度最小为12.7m,最大为13.7m,周长约为260m;基坑支护采用灌注桩+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方案,安全等级为1级。

图1:基坑工程的平面位置示意图

4.2变形监测方法

第一,确定监测项目。该基坑工程的变形监测,选择基坑顶部沉降、平面位移、地下水位、周边建筑物沉降4个项目,预警值见下表1。监测点设置,包括基坑顶部沉降监测点15个、平面位移监测点1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5个、周边建筑沉降点58个。

表1:基坑工程变形监测项目预警值

第二,建立垂直监测网。基准点设置在变形区域外50m处,共计3个,采用三等水准精度进行观测。以设计要求和现场情况为准,基坑顶部沉降监测布设15个监测点,周边建筑沉降监测点58个,均采用三等水准精度,利用莱卡NA2型水准仪进行观测。现场观测前,首先制定观测路线、做出标记,保证每次观测路线一致,路线闭合差控制在以内。当次高程值和上次高程值之差,即为监测点的沉降量;当次高程值和初始高程值之差,即为累计沉降量。

第三,建立平面位移监测网。基准点设置在变形区域外50m处,共计3个,采用四等导线网建立监测网,观测使用莱卡TS02型全站仪。其中,观测水平角和边长时,均采用测回法,前者4测回、后者1测回。平面位移监测点,则设置在基坑周边地面上,首先观测得到各个监测点的初始坐标。当次坐标值和上次坐标值之差,即为单次位移量;当次坐标值和初始坐标值之差,即为累计位移量。

第四,建立地下水位监测点。钻孔预埋水位管,材质是PVC管,直径为50mm。地下水位变化的测量,利用钢尺水位计,首先在观测井顶部选择一个基准点,和水准网点能连测。然后,将水位计探头下放至井内,触碰到水位会发出蜂鸣音,读取读数即可。最后,利用基准点高程,可以得到地下水位的绝对高程,对比每次测量后的绝对高程变化,即可了解水位变化情况。

4.3变形监测结果

第一,基坑顶部沉降监测结果。结果显示,整个监测周期内,监测点累计沉降量在-4.7~-5.9mm之间,沉降速率较小。其中,土方开挖期间的沉降变化大;底板施工完成后沉降变化小,速率约为-0.03mm/d,基坑处于稳定状态。

第二,基坑顶部平面位移监测结果。结果显示,整个监测周期内,监测点累计位移量在1.4~8.9mm之间。其中,基坑开挖期间的位移变化大,达到5-6mm/d;底板施工完成后位移变化小,约为3mm/d;最后一次观测结果显示位移速率为0-0.03mm/d,基坑处于稳定状态。

第三,地下水位监测结果。结果显示,整个监测周期内,监测点水位累计变化量在500~900mm之间。其中,基坑开挖期间的水位变化量大,部分数据超过预警值;底板施工完成后水位变化量小,平均变化速率小于30mm/d。

第四,周边建筑沉降监测结果。结果显示,整个监测周期内,周边建筑累计沉降量在-0.7~-5.5mm之间,没有超过预警值。其中,基坑开挖和支撑拆除期间,沉降量变化大;底板施工完成后,沉降速率明显减慢,最后一次监测的沉降速率小于-0.02mm/d,周边建筑物处于稳定状态。

4.4变形监测结论

本次基坑工程施工期间,针对基坑顶部沉降、平面位移、地下水位、周边建筑物沉降进行监测,以了解基坑在施工前后的变形情况。结果显示,基坑开挖期间,只有个别水位监测点的变化超过预警值,其余观测值均未超过预警值;底板施工完成后,水平和垂直位移变化速率明显降低,基坑处于稳定状态,能满足现场安全施工需求。

5、结语:

综上所述,基坑工程是高层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变形监测,能保证施工作业安全进行。文中从测点布置、精度要求、监测频度、数据处理四个方面,介绍了变形监测的技术要点;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总结了监测质量的控制措施;并结合工程案例进行实际分析,希望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借鉴,提高基坑的安全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倪志旺.高层建筑基坑工程变形监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8):722.

[2]胡大招,杭磊.高层建筑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方法的探讨[J].区域治理,2018,(13):235.

[3]邹泽来.浅谈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方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1):2665-2665.

[4]刘西昌,樊伟.柳州市某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方案设计及数据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11):217-219.

[5]孙姣姣.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技术及数据处理综述[J].福建质量管理,2016,(1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