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湖垸地区空间景观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城市滨水湖垸地区空间景观思考

黄慧敏

长沙吉佳城市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以丘陵地形为主的湖南长沙地区,地势较为平坦的滨水湖垸区域属于少数。如何充分考虑这类地形中山、水的因素,从而进行合理设计,以促成城市的景观系统的构建,形成以滨水湖垸为核心的景观瞭望系统,是滨水新城—冯家洲,香炉洲—麻潭山景观单元设计的核心考量。

关键词:空间景观;滨水湖垸;城市规划

1引言

在目前的城市设计工作中,“千城一面”成为各设计单位逐渐需要避免的一个趋同点。长沙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提出“百面长沙”的管控指引,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每个景观单元提出详细的指引,为城市建设与自然人文的和谐共生提供总纲性的管控技术指引,也是长沙作为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一个探索。长沙区域内的地理环境多以丘陵地形为主,在以往的设计工作中也多以此为侧重点进行统筹,而在长沙北部存在一类地势较为平坦的滨水湖垸区域,这种地形在长沙范围内属于少数,同时由于城市发展的不均衡,长沙北部区域相较其他片区开发稍为滞后,因此,以这类地形为出发点的设计工作所做的考量较少。

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的是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的滨水新城—冯家洲、香炉洲—麻潭山景观单元,占地面积89.72k㎡,具体管控范围为东至雷锋大道、金星大道,南至香炉洲路,西至铜官电厂专线,北至沩水河北侧X069、铜官窑遗址保护建设控制地带线和长沙都市区范围线。

景观单元内山体、水体、洲岛、人文资源等要素共同构成“翠韵丛生,水脉相连”的特征。两大山体(书堂山,麻潭山)作为观景对象的同时也可作为重要的景观点,该片区内河系、湖面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为片区提供丰富的景观资源,水体周边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既是重要的景观点,也是景观节点。区域内的三大洲岛在湘江之上,其中蔡家洲为航电枢纽工程所在地,冯家洲、香炉洲均处于尚未开发状态,其公共可达性现状较差。

3设计目标

与长沙市内其他区域有着明显区别的是,该景观单元范围内多数为平坦的湖垸地形,而长沙市内多为有着明显起伏的丘陵地区。因此在对湖垸地形的考量时,设计工作过程中设定了“城市魅力源于地域特色”的设计理念,从水是城市之脉、山是城市之骨、文是城市之魂三个角度深度挖掘。通过将山水作为城市的依托,使城市更为生态化;着重于打造符合长沙自身调性的人文环境,使城市拥有更为和谐和以人为本的市民文化,最终实现让自然与文化成为主旋律,延续山水州城景观格局的愿景。

4总体设计

在对目标片区进行前期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将法定规划成果作为研究依据,严格引用了了大量现有的规划文件,如《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长沙市总体规划大纲(2017-2015年)》等文件作为设计工作的指导方针;另一方面则参考了一定量的非法定规划成果,《百面长沙汇编》、《湘江西岸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文件作为针对该项目的设计参考。而在进行具体设计工作时主要采取“点、线、面”的多层次研究原则,以及平面和二维的多方位研究原则,从多个层面深入挖掘滨水湖垸地区的景观特性。其中“点”作为景观节点,包括主要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城市重要窗口以及自然风景点、制高点等,构成城市空间景观的标志和亮点。“线”则代表着景观视线,包括重要滨水路、交通干道、连续城市界面等组成的城市街景和景观走廊,将孤立的“点”连接成线,形成城市的运动景观。“面”是景观区片,包括成熟片区与未来热点片区,主要体现城市景观主题放大和强化特色景观风貌建设,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特征,是“点”的“线”的强化。而在平面和二维的多方位研究原则中,通过以主要结合控规及控规层面城市设计的平面方式来研究空间景观的平面构图和结构关系,包括轴线、主从、对景等空间组合关系。“三维”是辅助城市未来发展区域城市景观的模拟研究。本次景观单元管控指引研究地位介于总体城市设计与控规层面城市设计之间,引导城市空间形态。

5设计策略

5.1视点生成

以“翠韵丛生、水脉相连”为线索,在对片区的山、水、洲和人文资源的评估过程中,结合现场踏勘,形成了23处观景视点,主要可分为三类:观山、观城视点;观水、观城视点;观文、观城视点。

在此基础上,依据各视点所属的观景点位置优势和景观点资源特色,通过公众参与度、位置可达性、美学价值、人文家族四个评价因子最终评选出七处最佳视点。并结合点线面多层次研究原则将目标区域划分为三类:1.已建区:铜官窑遗址公园、新华联铜官窑文旅区、丁字中心部分地块及滨水新城内部分地块为已建区。已建区约696ha,占7.8%;2.未建区:规划未建区可控性较强,是本次规划重点管控区域。未建区约8116ha,占91.9%;3.已出让地块:规划范围内斑马湖东侧和丁兰水系两侧有部分地块已出让。已出让地块约115ha,占1.3%。

5.2管控指引

该项目管控结构遵循“三面玲珑、九廊渗透、七点润城”的原则,即七视点:规划所选取的最佳视点七处,看活力水城、观清秀麻潭、赏古韵铜官;九视廊:规划结合视点共管控九条廊道,张家湖—湘江生态廊道,白沙湖商务片区同福路生态廊道等;三界面:依据各片区主导资源形成三个主要沿江界面,即活力水城界面,青秀麻潭界面,风韵古镇界面。

5.3视点管控

结合点线面要素叠加,结合视点提出的重点管控地段中,下文选取李湖公园视点着重介绍:李湖公园视点中着重将商务内容作为设计重点,其中在该观景点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位置优势,在其可视区域内存有城市滨江公园,可以带来很高的公众参与度和市民可达性。与其配套的景观点是白沙湖创新商务区,视点角度为60度,观景距离为1500~3000米,目前建设情况为视点60度视域范围为规划未建区。最终达到了视廊内高层建筑临同福路布置,裙房建筑临生态绿廊布置,天际线起伏度(轮廓起伏段/轮廓总长度)=45%的良好指数,标志性建筑首位度约2.0的管控效果。

有控规层面城市设计图则管控的区域:航电枢纽和丁字中心片区有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图则,本次景观单元的点线面管控主要是对控规层面城市设计图则中的空间形态的内容进行补充。而在无控规层面城市设计图则管控的区域:滨水新城片区目前没有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图则,本次景观单元的点线面管控要求作为下一步编制控规层面城市设计图则的参考依据

5.4廊道管控

在对目标区域内的廊道管控过程中,主要考虑对以下内容进行规范和设计:1.廊道宽度控制在合适尺寸;2.结合控规及视点管控要求限制廊道内的建筑高度;3.对廊道两侧居住用地中的建筑设计元素进行统一;4.廊道内风貌为生态景观风貌区的,要以绿化生态景观为主;5.廊道内建筑屋顶作为第五立面,要实施绿化,与生态水系和谐共生。

5.5界面管控

在对界面管控过程中,主要是基于视点和廊道的管控指引进行拓展,依据本片景观单元的特征形成活力新城、青秀麻潭、风韵文旅等多元的城市景观界面,这些界面都是作为“百面长沙”的其中一个部分,最终都将在城市设计工作中作为对长沙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展示。

6结语

目前,长沙的城市设计工作大致以“山水洲城”作为基本指导,而在长沙市范围内的景观单元设计的地理类型中平坦的湖垸地区属于少数,多以地形起伏明显的丘陵地区为主。本次的设计目标作为鲜有的湖垸地区景观单元设计先例,势必会对将来该类型景观单元的设计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滨水新城—冯家洲和香炉洲—麻潭山片区的总体控制原则上以《百面长沙》作为指导方针,在保护滨水新城湿地公园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公共开敞空间周边的建筑布局及建筑高度控制对目标区域内的影响,在对沿江界面天际线的塑造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由轴线与视线通廊、景观界面组成的景观单元空间系统。

参考文献

[1]贾秉玺.浅析城市生态性河道景观规划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9(15):105-106.

[2]廖颖姗.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现代园艺,2019(10):98-99.

[3]张灿灿,任舟.城市滨水界面的场所性塑造途径研究[J].安徽建筑,2019,26(04):5+60.

[4]李渝.城市环境景观美学价值规划与导向分析[J].居舍,2019(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