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和谐永续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和谐永续发展

林琳

林琳

(济南市历城区委党校,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党的治国方略中,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以循环经济为依托,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建设生态城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

关键词:十八大;生态文明;农村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9-0000-02

党的十八大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以独立篇幅系统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也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因此,如何进一步推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构建和谐农村,是我们所面临的、必须认真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更高的战略层面,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党的治国方略中,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为建设美丽中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永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

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仅是要求我们维护生态安全、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是要进一步将这些要求作为发展的要素,立足于长远和整体利益,即解决各种利益冲突,又兼顾保护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相一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就是在广大农村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农民需要、维护农民文化等各方面利益,特别是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取得实效,使广大农民的居住环境整洁,精神充实,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是在广大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的一场伟大革命。党的十八大报告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第一次指明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仅要建设富强的中国,也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脏乱差的居住环境,与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通过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引导广大农民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群众从祖祖辈辈“脏、乱、差—的环境中解放出来,这也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是为农民办实事的实际步骤。

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

(一)创新思路,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

我们要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以循环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生态经济,使农民生活更加殷实。一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强都市农业产业建设。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鼓励企业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生产,实现产业循环式组合,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和循环利用,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二是要大力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态农业。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积极推行畜禽—沼气—粮食—林果—农民生活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巩固提升特色产业,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立足农村实际,将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努力实现发展清洁能源、节省燃料、减少废弃物、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努力促进旅游业、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成为生态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南部山区可以充分发挥省城近郊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立足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积极发展景区旅游和乡村旅游,有力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二)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生态村镇。

根据新农村建设“六新”的总体要求,从村镇实际出发,以旧村改造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村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建设生态镇。在城镇规划和产业建设中,引进生态学的观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产业和项目建设的统筹规划,制定好小城镇建设的中长期规划。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保护小城镇持续发展。二是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群众素质较高的自然村作为生态村建设的试点,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推开生态文明村建设。始终以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生态文明环境为重点,引导各村把创建活动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努力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总之,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契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环境,才能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社会性的公共事业。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要在广大农民中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观,提高农民生态文化素养和生态道德伦理观,增强广大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

总之,我们只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完善相关运行机制,营造一种适宜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