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孔雀轻轻跳》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金孔雀轻轻跳》教学案例

陈伟英

陈伟英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小学,广东深圳518100)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1-6035(2013)05-0000-01

教学理念:《金孔雀轻轻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花城版艺术教材,这是一节歌舞表演欣赏课。本课教学努力体现如下教学理念:

1.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①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每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以需要为诱因的。音乐兴趣是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一种积极心理准备,对音乐学习有着推进作用。基于上述原因,本课在教学设计上首先从接受傣族风光、服饰和风俗,以及优美的、欢快的傣族音乐入手,让学生从视、听两方面对傣族的文化、艺术特色有一个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兴趣及欲望。

2.强化音乐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音乐课程的基本价值。音乐教学是学生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以倾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活动为主线的审美教育活动。这节课通过师生的歌舞表演,领略傣族舞蹈的美。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美,享受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

教学目标:

1.通过《金孔雀轻轻跳》的学习,从清新优美音乐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

2.学生能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3.学生能准确地用铃鼓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学习傣族舞的基本动作,自己创编舞蹈。

教学重点:

1.能用优美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

2.体验、感受和表现傣族音乐及舞蹈优美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的音乐情绪,能够用相应的舞蹈动作对音乐进行表现。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接触傣族风情,诱发兴趣。

以《月光下的凤尾竹》为背景音乐,播放傣族风情图片,老师戴上头饰跳起孔雀跳舞。

师:“老师今天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在那儿还看见了一种很美丽的动物,它美极了,现在老师来模仿它。同学们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感、新奇感。

2.播放音像,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

师:点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傣乡,去了解壮族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描绘傣族风土人情的录像)

【设计意图】:优美的傣族风光,斑斓独特的傣族服饰和风俗,优扬的傣族音乐,让学生从视听两方面对傣族的文化特色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3.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

(1)初听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学生谈感受,谈疑惑,谈对这首歌曲的印象。

学生丙:“小卜少”和“小卜昌”是什么意思?

教师:你真会提问,谁知道“小卜少”和“小卜冒”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相互议论。

教师:其实,“小卜少”在傣族指的是小女孩。那么“小卜昌”指的是谁呢?

学生:小男孩。

【设计意图】:这次聆听,是学生欣赏乐曲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完整的感受。对傣族语“小卜少”、“小卜昌”进行讨论,讲解,激起学生了解傣族文化的兴趣。

(2)复听歌曲,感受歌曲节拍,并用身体为歌曲伴奏。

老师随着歌曲做动作,请同学模仿老师,随音乐感受二拍子的节奏特点。

【设计意图】:感受歌曲二拍子的节奏规律,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感受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

(3)再听歌曲,复述歌曲内容。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带着问题听音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我在歌曲教唱前安排了三遍聆听(第一遍整体感受,第二遍试拍节奏,第三遍记歌词),除了给学生完整的音乐形象外,同时解决了歌曲节奏问题。熟悉了歌曲旋律,为后面的自主学唱歌曲打下了基础。

(4)随葫芦丝学习歌曲。

学生随老师的葫芦丝学唱歌曲,老师时刻提醒学生演唱歌曲时出现的问题。

【设计意图】: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用钢琴进行教唱,这节课我运用了葫芦丝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对这新颖的乐器显然感到兴趣盎然。

(5)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6)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学生对打击乐器颇感兴趣,这环节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够准确地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则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4.创设舞台、拓展延伸。

(1)金孔雀轻轻跳》是如此动听,孔雀舞又是那么优美、你们想跳吗?那就快一起来吧!

学生随音乐模仿老师跳傣族孔雀舞的一两个简单动作,如孔雀鹤立、孔雀开屏(双手呈冠形,右手上举略弯曲,左手提襟等)用身体感受傣族舞蹈的美。

(2)为歌曲创编动作。

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给他们戴上孔雀头饰。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演。同学们争当小孔雀翩翩起舞。

【设计意图】:与情景导入环节——教师跳孔雀舞形成首尾呼应,以不断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注意,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模仿创编舞蹈动作让学生进一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点滴创造才能,不断的激发创新欲望。

(3)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开放的、多方位的评价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进步,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4)师生齐唱共舞。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节奏韵律与舞动的快乐,通过音乐与舞蹈动作的结合,感受歌舞交融的美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傣族的音乐文化和风俗,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新高潮。

5.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这节音乐课通过欣赏与歌舞表演,同学们在感受与体验中学习了有关傣族的音乐知识。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再一次尽情地歌唱,尽情地舞蹈吧!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载歌载舞,欢歌笑语,整节课在愉悦地气氛中结束。

教学反思:

快乐教学,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把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突出体现了新课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同主题,多角度”是这节课的中心,运用多种媒体的多种手法和不同的角度去展示音乐作品的内涵,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的新理念。例如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这一环节,我们知道当一个人以整合的感觉(听觉、视觉、形体、言语)去体验时,要比单一的感觉能更深入地把握和理解事物。本课运用听觉(音乐)与视觉(多媒体)整合,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这种方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更好的启发联想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不足之处:在创编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讨论设计,这样虽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但学生的创编方式显得相对局限,内容过于简单。一些学生在音乐创造表现中却没能完全根据音乐的节奏与变化来律动与表现。教师应该在活动前更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保证讨论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充分、有效发挥自己的想象,更具体地参与到音乐创作中去。

注释: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