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隐源性卒中的可能病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青年隐源性卒中的可能病因

曾声玲

(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贵州兴义562400)

【摘要】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安全,近年,该门类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青年患者的占有比例也大幅度提升。青年人一旦罹患此病,其生活质量就会严重下降,同时也会给生活以及家庭造成严重负担。全面分析青年隐源性卒中的可能病因,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隐源性卒中占所有卒中发生率的30.00%,其引致原因复杂。为了分析青年隐源性卒中的可能病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方案,本文分为8个方面,对上述命题展开分析,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青年患者;隐源性卒中;引致原因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7-0372-01

青年性卒中主要指的是发生在18-45周岁的卒中。在此其中,隐源性卒中占30.00%。所谓隐源性卒中,指的就是缺少明确病因诊断的卒中疾病,结合TOAST分型标准,除却小血管闭塞、心源性脑栓塞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之外,因非常见性病因引起的脑卒中疾病。

青年人一旦罹患此病,其生活质量就会严重下降,同时也会给生活以及家庭造成严重负担。全面分析青年隐源性卒中的可能病因,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实际情况,现报告如下。

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血症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遗传性高凝状态有关,能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而增加卒中风险。其与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存在相关性。Hcy血症的发病机制为:

(1)血管壁巨噬细胞吞噬了其和载脂蛋白B形成的致密复合物,引致血管壁脂肪堆积,生成泡沫样细胞,进而增加动脉硬化形成速度[1]。

(2)利用生成活性氧基团活化和团子,进而加速趋化因子、细胞黏附因子的转录,增加上述因子表达。

(3)Hcy与其衍生物,能促进血小板,影响其聚集以及凝血因子V血栓素,引发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粥样动脉硬化。其属于血栓形成剂的一种,可以对血栓调节素表达和蛋白C活性造成影响。

(4)Hcy会促进受损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细胞氧自由基以及过氧化氢形成。减少血管释放一氧化碳量,降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

2.卵圆孔未闭合

临床调查指出,接近25%~30%存在卵圆孔未闭。该群体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明显比其正常人高。由于卵圆孔未闭,导致血液从心房右侧向左分流,此种反常性栓子为引致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卵圆孔的直径,决定了分流量多寡。分流量越多,形成栓塞的概率也就越大。卵圆孔未闭直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缺血率,两者呈正比。一般情况下,卵圆孔未闭为独立存在,但也有可能和房间隔膨胀瘤并存。卵圆孔未闭合并房间隔膨胀瘤病患出现脑血管风险的概率为正常群体的4倍。尽早治疗卵圆孔未闭,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3.动脉炎

该疾病会引发局灶性脑部缺血性病变以及出血性病变。在动脉炎影响下形成的脑卒中占整个青年脑卒中者的20.00%[2]。就疾病类别而言,主要为:

(1)感染性动脉炎:临床上常见病因主要为:肺炎支原体以及钩端螺旋体等引致的血管壁受损。在另外在也包含肉芽形成以及钙化。而血栓形成、出血以及动脉瘤为继发性病理改变。

(2)合并全身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炎性肠病、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等。均会引起管腔闭塞、狭窄。

(3)Takayasus动脉炎:是指大动脉及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其主要因自身免疫性反应所引致的慢性疾病,受累动脉会发生闭塞/狭窄,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

4.遗传性疾病

抗磷脂综抗体合症、脑淀粉样血管病、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以和卒中样发作、Fabry病等等,为引致青年隐源性卒中的遗传性因素[3]。

5.动脉夹层

常见动脉夹层类型为:椎动脉夹层、颈内动脉夹层等。有文献指出,颈内发生动脉夹层的概率为2.8/10万左右,当前临床尚缺少关于椎动脉夹层的发病分析。当前临床诸多学者指出,动脉夹层的发生主要为内弹力板缺失。其他引致原因还包含:外伤因素、感染因素、遗传因素、血管性病变以及血压上升等。

6.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

该疾病属于一种严重危害民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证实其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性因素。就引致原因而言,主要在为:心脏负荷加大、交感神经缺氧、高碳酸血症、脑部血管收缩等,在上述因素影响下,脑部血流量下降,因为发生低氧血症的原因,致使红细胞数量增加,令血液粘度上升,血小板聚集,血液流动速度变缓,进而令脑组织缺氧严重,形成血栓。

7.血液疾病

第一、高凝血症。当存在高凝血症时,会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比如:高纤维蛋白血症、脱水、服用避孕药、产褥期、妊娠期等。第二、凝血机制异常:临床常见的血小板形成性疾病,例如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为引起青年隐源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8.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头痛疾病,发病时可为单侧或双侧发病。常合并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病患发病前存在运动感觉障碍、视觉异常等情况,偏头痛可有家族史。有实验证实,偏头痛为引起卒中的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尚存在争议,推测其发生可能和凝血功能提升、脑部微栓塞和脑血管收缩有关。所以,在询问青年患者病史时应当留意,一些诸如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FO、颅内和颅外动脉夹层分离等,也可能伴有青年卒中。

总而言之,青年隐源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给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压力。努力寻找引起疾病的确切病因,开展因症治疗,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自身科学意识,知晓疾病常识,社区卫生部门积极宣传关于此类疾病的防治信息,做好一级预防工作,能够减少此类疾病发生,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汤玲华,顾大东.高同型半胱胺酸(Hcy)血症对脑卒中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05,7(3):289-289.

[2]郝凤文.梅毒性动脉炎所致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及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8):2175-2177.

[3]牛淑冬,丛明宇,邱长春.脑卒中的遗传学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