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抢救后恢复情况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浮针疗法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抢救后恢复情况的影响

袁青钟大勇王伟成彭兴普朱德良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浮针疗法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抢救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抽选2014年3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现代康复训练,研究组41例,在现代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浮针疗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仅有3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68%,对照组治疗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61%,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浮针疗法联合现代康复训练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抢救后的临床症状,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质量,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浮针疗法;现代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346-02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偏瘫是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而偏瘫后患者因长期卧床制动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关节及软组织因缺血从而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训练,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运动。脑卒中偏瘫患者抢救后,如何更顺利的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是临床上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浮针疗法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抢救后恢复情况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4年3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为(58.3±5.7)岁;18例右瘫,23例左瘫,16例脑出血,25例脑梗死,病程2.5~8.3周,平均为(5.6±1.2)周。研究组41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为(57.9±4.6)岁;20例右瘫,21例左瘫,18例脑出血,13例脑梗死,病程2.3~9.1周,平均为(5.3±1.3)周。

本组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CT、MRI确诊为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并伴偏瘫。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现代康复训练具体操作如下:医师通过兴奋性手法把患者的肌张力提高,用Brunnstm技术把患者机体反射加以调动、利用,帮助患者的患侧可以自主活动。为避免患者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各种并发症,可利用Rood技术,加强刺激受累侧肢体的感觉,如进行本体感觉刺激、偏瘫医疗体操,指导转移、翻身、步行、坐起、坐站等训练,以及进行理疗等,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保持肢体活动的实用性、准确性、安全性,同时也要训练患者的社交能力、生活能力[1]。康复训练每天一次,时间为一小时,一个疗程15天,治疗3个疗程。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切勿过于疲劳。

1.2.2研究组采用浮针疗法联合现代康复训练

浮针疗法操作如下:提前把针消毒备好,让患者侧卧,患侧向上,并充分暴露,仔细寻找患侧病灶压痛点,并做好标记,在距离痛点大概10厘米下方进针,快速把毫针刺入皮下,右手像拿毛笔姿势拿住浮针针柄,以青龙摆尾法,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左手食指、拇指固定在痛点下方的皮肤,使针体和皮肤保持15~25度斜角,并沿着皮下推进,在推进时要稍稍提起,避免针尖深入肌肤,行针时间为3分钟,反复2个循环,完成第3个循环后,拔出针芯,留置在皮下的软套管要用胶带固定,留置8小时,要注意针刺周围皮肤清洁,预防感染。两天进行一次浮针疗法,一个疗程15天,治疗3个疗程。同时要联合现代康复训练。

1.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从患者的肢体麻木、头晕头痛、疼痛冷热感觉障碍、口眼歪斜等方面评价。无效:临床症状没有缓解,肢体功能活动受限。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缓解,肢体功能活动轻度受限。显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肢体功能活动没有明显受限。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以(x-±s)表示定量资料,数据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以百分比表示定性资料,数据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研究组仅有3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68%,对照组治疗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61%,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大都会发生偏瘫为表现的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又引发出关节肌肉疼痛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康复的配合度,延长了病程及康复时间。而中医在治疗脑卒中偏瘫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以针灸辅助传统康复训练,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肢体活动功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浮针疗法是南京大学生理学博士符仲华先生发明,浮针疗法相比于传统针刺更具优势,只浮于皮下,不深入肌肉层,因此被称为“浮针”[2]。目前浮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痛证,其优点主要是快速止痛、操作简单、疗效持久,受到一致好评。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68%,对照组仅为75.61%,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浮针疗法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素贞.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6,(03):65-66.

[2]朱卫娴,潘桂琼,胡凤琼.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0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