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要增强整体性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音乐教育要增强整体性意识

吴丹妮

吴丹妮

南平市文体路青少年宫

摘要:音乐教育要增强整体性意识

关键词:音乐教育要增强整体性意识

音乐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人类喜怒哀愁的种种情感,又能够通过它得到各种美的体验。作为成长初始阶段的婴幼儿,科学研究,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孩子听觉的敏锐性,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的精神愉悦,丰富孩子的情感,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以及陶冶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音乐有着诸多的好处,如何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得到多方面整体性的锻炼和提高,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师,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端正对音乐教育整体性意识的认识

从事音乐教育,首先必须明白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其不仅是要推动孩子感知、体验、创造音乐,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音乐的学习促进孩子在品德、智力、情感方面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是一种整体性的提高。但是,近年来,我国兴起了以各种器乐训练为发展重点的音乐素质教育的风潮,这种风潮重在提高孩子的一技之长,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要为迎接将来市场竞争作充分的准备。技多不压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充斥着音乐教育领域,这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观念,音乐教育不是培训音乐家的教育,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理智创造力的无与伦比的手段"。因此,音乐教育的落脚点应当建立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整体性之上。

二、强化音乐教育整体性的心理机制建构

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是一个感受、欣赏和接受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的体悟,同一首音乐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演奏,人们往往会产生甚至截然不同的感受。因此,作为音乐教育,我们有必要在心理学理论的假设上进行深入地研究。总体而言,笔者认为,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构建音乐教育整体性的心理机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失性或基本需要,主要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不能靠主体自身自然而然地自我补给,必须由他人从外部提供满足的条件",需要依靠教师通过环境的布置、人际关系的支持给予满足。另一类是发展性需要,包括认知、审美、自我实现,这类需要的满足则要求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技巧性的引导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满足,使孩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达到审美、认知和道德提升的整体性效果。

三、音乐教育整体性提升的具体案例解读

以《游子吟》教学案例作为解读对象,在开展教学之前,笔者进行了全面地策划。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的目标,分别确定为道德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道德情感目标设定为孩子通过学习,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意;能力目标设定为孩子通过歌曲的学习,引导孩子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传承传统文化;知识目标为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并不是简单地孩子要求掌握乐理,就音乐谈音乐,而是推动其在心灵深处对该首歌曲形成一个全面整体性的认知。其次对教育受众主体的心理进行全面地分析,确保音乐的教学方法与教育受众主体形成良好的配合。本首歌曲在此次教学中主要面对的受众主体是三年级以下的小学生,这个年龄层次的小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过于深度的理论难以理解,需要通过翔实的身边的例子才能引导他进入理论的思考,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既有获得小奖品的心理冲动,也有了自我实现展示自我的欲望。最后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听唱法、练习法、自学与视听相结合、启发引导式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适度安排必要的讨论与表演,对其中表现较为优秀的孩子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定四个阶段。首先理论感知阶段。安排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让学生收集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使其在课堂学习前进行背景学习,有了对孝敬父母的价值观的初步的了解。其次课堂上导入情绪环节,采取提问抢答的方式,并许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具体物质奖励不明确,让3至5名学生在课堂上描述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心,并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并让其他未参与的学生进行投票表决,选出最佳选手,并当场给予物质奖励,形成第一次课堂高潮,时间掌握在10分钟以内,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和课堂演讲,使学生初步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的认知。第二阶段深化认识阶段。教师打开《游子呤》歌曲,引导学生听完第一篇后,教师再带读该诗词,并对该诗词的意思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了解该诗词的深刻内涵,从而对该歌曲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时间掌握在5分钟内。第三阶段学习乐理阶段。对该歌曲逐段逐句的歌谱进行分解式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并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抽检,时间掌握在30分钟内。第四阶段亲子互动阶段。安排学生回家后,进一步巩固该歌曲,并将该歌曲在家长面前进行呤唱,同时,建议家长在歌曲呤唱时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互动,提升亲子情感。

通过音乐教育整体性意识的导入,使学生在学习了有关乐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在快乐的教学中极大地推动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得到更有力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涉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