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肱骨干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苗兴玉

苗兴玉(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医院158160)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4-0135-02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11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手术88例,保守治疗28例,出现桡神经损伤4例(3.4%)。其中2例给予单纯松解术,1例端端吻合,1例保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15个月,4例桡神经损伤者3例伸腕伸指完全恢复,1例不完全恢复。结论肱骨干骨折围手术期均可出现桡神经损伤,及时探查,功能恢复好,提倡早期手术探查。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诊断治疗

肱骨干骨折系指肱骨外科颈以下,至肱骨髁上之间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1%。

【机能解剖】

1.肱骨外科颈以下,到肱骨内、外上髁这一段骨体叫做肱骨干。肱骨干呈长管状,临床上分上、中、下三段。中上1/3是圆柱形,管腔圆形,前外侧皮质较粗处是三角肌粗隆,有三角肌附着,使上臂外展。前侧有胸大肌附着,使上臂内收内旋;背阔肌、大圆肌由背部绕过内后侧到上1/3前内侧,使上臂内旋。中1/3以下逐渐变细、变扁,并稍向前倾,管腔三角形。中下1/3后外侧有桡神经沟,肱深动脉、桡神经在沟的下方,紧贴着骨干走行,所以,肱骨干靠近这个部位的骨折,容易损伤桡神经。

2.由于肱骨干骨折的部位不同,受附近肌肉的牵拉力不同,骨折移位也就不一样:

肱骨干上段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上的位置,近折段因胸大肌[1]、大圆肌、背阔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内;远折段因三角肌[2]的牵拉向上、向外重叠移位。

肱骨干中段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下的位置,近折段受三角肌[1]的牵拉而向外、向前,骨折远段受肱三头肌[2]和喙肱肌、肱二头肌的牵拉而向上移位。

3.肱骨干下段骨折的移位方向,因受伤时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

【诊断】

1.致伤原因与骨折类型

由直接暴力引起的,常常在上、中段,而且多数是粉碎型或横断型骨折;

由间接暴力引起的,常常是机器绞伤或跌倒造成的,骨折多在下1/3,是斜型或螺旋型骨折;

由肌肉牵拉力引起的,常常在肱骨下1/3的位置,是螺旋型骨折。

肱骨干骨折的伤员中,约有80%是30岁以下的青年。肱骨干骨折处理不当,容易不愈合。

2.诊断分型

(1)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干骨折

外伤后局部肿胀、压痛,伤侧骨的传导音减弱,伤肢功能障碍;

有间接叩痛;

局部有假关节活动。

(2)有移位的肱骨干骨折

除了有上面所说的体征外,还有伤肢短缩或成角畸形。肱骨干骨折,特别是下1/3骨折,容易引起桡神经损伤,应注意检查是否有腕下垂[1]、掌指关节不能伸直[2]、前臂不能旋后、前臂桡侧和拇指、食指、中指背侧麻木或感觉消失等现象。

【治疗】

1.手法整复:一般肱骨干骨折,手法整复都能获得较满意的对位。由于骨折的部位不同,整复手法也不同,手法复位的关键是“轻拔伸,重旋转”。

年老体弱的伤员仰卧位。用局部血肿内麻醉。一位助手用布带绕过伤员的腋窝,向上牵引[1],另一助手,双手握住伤员的肘部,使前臂中立位,向下轻牵引[2],矫正重叠移位和成角畸形,防止过牵。骨折部位不同,手法有异:

(1)肱骨干上1/3骨折(骨折线在三角肌止点以上)

第一步:在维持牵引下,术者站在伤肢外侧,两手拇指并齐,顶住骨折的远段外侧[1],其余手指环抱近折段内侧[2]。

第二步:在持续牵引下,先托提近折段向外[1],使它同远折段略向外成角[2]。随着,术者两手拇指由外侧向内侧推挤骨折远段[3],骨折即可复位。

(2)肱骨干中1/3骨折(骨折线在三角肌止点以下)

第一步:术者两手拇指顶住骨折近段外侧[1],其余手指环抱骨折远段内侧[2]。

第二步:在持续牵引下,术者将骨折远段由内向外拉[1],使骨折两个断端的内侧相互接触,并微向外成角[2],这时,两个拇指由外侧向内侧推近折段[3]。

第三步:让助手缓慢放松牵引[1],使骨折断端相互紧密接触,术者捏住骨折部,轻轻摇摆[2],骨擦音逐渐消失,骨折断端更加稳定,骨折复位。

(3)肱骨干下1/3骨折

多数因为扭转暴力造成,骨折线常常是螺旋形或斜面形。整复牵引力不能太大,可利用前臂的重力来矫正过多的重叠移位和成角畸形。

术者两手扣、挤骨折的两断端,使两骨折面靠拢相对。有少许重叠,不但没有坏处,还可加大骨折接触面,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4)粉碎型骨折

利用前臂重量作自身牵引,术者从两侧或前后挤按收拢骨折部,使骨折面互相接触,切忌用力对抗牵引。

如对位时有弹性,或在推拉时能够对位,但放手后又变位,可能有软组织夹在骨折的断端中间,可试用迂旋手法,解脱断端之间的软组织后,再重新进行复位。

2.外固定

器材:夹板四块:外侧板、后侧板(长),内侧板、前侧板(短),如果要超关节固定,内、外、后侧板的一端要有小孔,以便系上布带。

平纸压垫2~3个,布带,三角巾,外敷药等。

固定方法:

在持续牵引下,先敷中草药,松缠绷带数周,再加放纸压垫。根据骨折原移位方向,和复位后骨折断端对位的程度来决定纸压垫的位置。

侧方移位和成角畸形已全部整复,可用一个大长形纸压垫,将上、下骨折段紧紧包绕,外加夹板固定。

在侧方移位和内、外侧成角虽然没有全部整复,但移位不多的情况下,可用两点挤压法或三点挤压法来矫正。

夹板放置方式,肱骨干上1/3骨折,超肩关节固定。

肱骨干中段骨折,外固定不能超过肩、肘关节。

肱骨干下1/3骨折,超肘关节固定。

【临床体会】

1.肱骨干骨折的移位,主要是骨折后前臂旋转带动远断端旋转移位。因此,在复位时首先纠正前臂的旋转,使掌心向肩峰的旋后位,再在轻牵下端捏复位。

2.一些肿胀严重的骨折不要急于复位,可用肱骨干夹板外固定并随肿胀的消退逐渐扎带,如处理得当,可自动复位。

3.此肱骨干骨折,特别注意有否神经损伤的并发症。尤其是中下1/3骨折,易并发桡神经损伤。临床诊断要注意鉴别,如有神经损伤,可行手术探查。

4.肱骨干中段无肌肉附着,因此在复位时切忌暴力牵引,否则可导致骨断端分离,影响愈合。

5.肱骨中下段血运较差,骨折切开复位不容易愈合,不得已情况下需行切开复位者,不要剥离骨膜,可用克氏针交叉固定,外加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即可。

参考文献

[1]黄健明,陈延.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J].中医正骨,2007,19(4):64.

[2]范相成,邵向明.小夹板与外固定支架在肱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比较[J].中医正骨,2007,19(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