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与立,放与收——立润·富达广场设计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破与立,放与收——立润·富达广场设计有感

陆姗姗

(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31)

【摘要】在近几年众多的城市旧工业区更新升级项目里,本文以立润·富达广场做为代表案例分享全设计过程,阐述项目特征、在理性的设计思路下如何体现设计创新点,以及我们对本类项目的理解及设计理念。

【关键词】产业升级;办公;庭院式商业;绿色节能

Brokenandput,and--thesenseofLiYun-Fidelitysquaredesign

LuShan-shan

【Abstract】Inrecentyears,manyoftheupdatesinthecityofoldindustrialareasintheupgradeproject,Lirun,ManhattanPlazaastherepresentativecasesharingthewholedesignprocess,describestheprojectcharacteristics,howtoembodythedesigninnovationinthedesignofrationalthinking,andourunderstandingofthistypeofprojectanddesignideas.

【Keywords】Industrialupgrading;Officecourtyard;Commercial;Greenenergy

【中图分类号】TU98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2-0033-03

城市升级的引擎——旧工业区改造,是活跃在我们身边的元素。产业园区在经历了生产要素与产业主导阶段之后,逐渐进入了创新突破阶段,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新产业用房的设计,是建筑师们把握时代脉搏,为城市升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的重要契机。

立润·富达广场正是这样一个项目,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毗邻前海现代服务区的大沙河创新走廊。项目用地范围:北邻大新路,南邻南山区地税局及玉泉路,西邻艺园路,东邻艺华花园。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为31300m2,容积率为4.6,为新型产业用地M0。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宿舍、商业及相关配套,总建筑面积145143.6平方米。地块呈长方形,东西向长约280米,南北向长约150米,总体地形呈东北高西南低,外部道路高差最大约为3米。

1.破——“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基地周边环境景观较差,片区现状新旧建筑混杂。其中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质量大部分较好,工业建筑大多质量一般或较差,地区总体面貌较为落后,亟待提升。基地周边商业多为沿街底商,整体偏中低端,无集中大型商业配套设施;已建和在建的产业园办公楼较多,但办公品质参差不齐;片区小面积首置物业销售情况较好,舒适性物业紧缺。

所谓“破”,即舍弃老旧,不论是现有环境中不实用或无法顺应时代的产品,还是相对落后的产业园区规划,产业用房模式,都是我们摈弃的对象。

2.立——创立新思维

整个大沙河创新走廊的起步,无疑是我们的项目良好的契机。周边物业档次不足,甲方旧工业区改造方面定位模糊,也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打造一个具有溢价空间的成长型办公建筑,如何在控制造价的前提下体现项目活力,提升附加价值和增值潜能;如何立足深圳地域环境,采用何种的节能方式将是我们设计工作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项目的详细分析,并设身处地的梳理业主要求,拟定项目策略结论如下:

项目城市战略定位——打造一座高效、灵活、创新、生态的马家龙片区产业综合体。办公定位为总部办公+创新小企业基地;裙楼商业定位为服务于片区配套型商业中心;公寓定位为区域内可成长的首置物业;部分办公空间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改造为酒店,定位为五星格调的四星级酒店。

3.放——多方案比较,发散性思维

如果有一百种可能性,我们希望能找到并提供一百零一种!带着这样的思路,我们设计团队开始了头脑风暴,对产品的定位,规划布局,建筑形态,平面、立面、造型甚至运营模式和细节,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找寻相关优秀或不足的案例及理论支撑。慢慢的,我们找寻到设计本项目需要关注的制约因素及创新点发展方向。

根据分析,具体而言,我们先将体块做了价值分析,分别按展示价值,居住价值和商业价值进行分类,得到了相对合适的产品布局位置。

根据前期分析,总结出用地展示价值、居住价值、商业价值的分布情况,作为设计生成的依据。根据分析,展示价值靠大新路与艺园路的交叉口最高,远离此交叉口最低;居住价值与之相反;商业价值现状条件下沿艺园路和大新路最高,沿内部辅路次之,用地中心最低。

比选得出最佳产业用房与宿舍的相对位置。宿舍位于东南角,居住价值最高,办公临大新路和艺园路,办公价值最好。

根据用地条件,对同体量下不同商业模式的街铺比例、人流分布以及对应的商铺价值进行商业模型分析比较,得出庭院式商业街铺比例最高、灵活性强内部能有效聚集人流、商铺总体价值更高适合本地块的商业布置。

经过对比分析,点式塔楼和板式塔楼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需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塔楼的形式,由于项目的办公定位有企业总部和小企业孵化器,鉴于两种企业办公的不同需求,基地企业总部适合采用点式塔楼,孵化器适合采用板式塔楼,因此,采用点板结合的塔楼布局方式更能适应不同用户,发挥办公产品的效益。

针对不同布局,用城市和谐度与开放性,产品的效益性、布局的宜人度等标准对多方案进行比较,选出最为合理的塔楼体量与数量及其相对位置,经过比选,西地块办公塔楼采取一点两板的布局最为合理,住宅采取两板的形式品质最高,办公塔楼互相错位,各楼栋之间距离适宜,产品适应性好,充分考虑到街角空间的展示效果。

4.收——确立设计目标,层层推进

经历了头脑风暴,功能分布遵循用地的价值规律,商业及办公尽量占据艺园路与大新路商业价值及展示价值高的沿街面,宿舍与社区中心等布置在价值相对较低、较为安静的西地块东南角三层以上的空间,三层布置一层活力层做为弹性的多功能空间。(总图)选择了各种产品的最优布局之后,我们将接下来的设计工作推进到更理性的层面,即各种产品的深入设计中。

建筑平面规整,实用率高,水平,垂直方向上交通便捷无疑是最为经济合理高效的模式。正方形平面的点式办公定位为总部办公,建筑形象高端大气,平面进深适中,空间完整高效。创新小企业办公塔楼,偏板形平面,进深较小,更利于小单元划分,4.5m层高,可通过设置夹层拓展使用空间,每层设置集中会议空间,共享使用。结合核心筒设置三层通高边庭,便于员工交流,激发创造性。

另外在结构上,我们选取8.1~11.4的柱跨,相对于小柱跨有效的降低了造价,且地下室停车效率最高;同时-2,-3层采用无梁楼盖,使地下室净高不变的情况下建筑层高降为3.6m;综上结构措施在经济性上能降低造价约10%,在办公和商业提供了舒适的环境的同时,有效的为项目节省了造价。

4.2灵活

办公空间与功能可以互相转变适应市场与经营策略的变化,两种办公塔楼平面设计规则,可灵活划分各种空间布局,满足不同规模企业办公需求;创新小企业塔楼层高4.5m,方便设置夹层拓展使用空间;易于完成办公与酒店平面的转换。

商业部分的灵活性体现在功能灵活转变调整,例如几间小商铺相邻或上下整合为较大的旗舰店,或者地下负一层的车库改变为商业,抑或位于三层的活力层部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为商业或办公等属性。

至于宿舍部分,我们在设计之初即以填补区域空白的大户型为出发点,在大户型各使用功能均得到完善后进行合理拆分,确保不论是拆分后的小户型宿舍还是拼合后的大户型住在,均能够拥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及使用的合理性以适应销售策略的变化。

4.3增值

即附加增值空间提升产品价值。在整体上,我们将整个项目的第三层设计成为一个可变的架空层,根据市场及本地块未来的发展,做多种功能的转换。具体产品上,办公塔楼的空中花园、宿舍的天井、凹槽等为客户提供多种拓展方式,满足客户的增值需求。

对于项目的立面造型方面,我们采用一系列形体处理手法,形成形象简介而又富于变化的建筑组群,同时各种变化的手法又与增值空间结合,提高产品的价值。竖向杆件凸显塔楼的高耸,其中藏在杆件内的边庭朝向主入口,形成简洁并具有雕塑感的入口形象;显露竖向杆件外的空间花园面向街道,展现充满生动趣味性的沿街界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贯穿项目始终的生态策略——适度、高效的被动可持续生态策略。本方案总体采用“点式”和“点板式”结合布局,栋与栋之间留出气流通道,避免形成“屏风楼”。除二层裙房外,建筑均采用高层塔楼设计,避免多层大面宽建筑出现,形成局部闷热通风不畅的不良环境。建筑与建筑对角部分设置阳台、空中花园,减轻建筑间的狭缝效应,使建筑群通风效果更优。

细节方面,塔楼立面肌理以竖向杆件为主,强调塔楼挺拔感的同时也起到遮阳的效果,另外,在竖向杆件内侧巧妙设置塔楼的开启扇,通过封模拟和隔热分析,完美的解决了室内通风换气的需求。

最终的成果也许并没有如大师般哗众取宠的效果,但我们理解这是一个权衡了城市,区域,产品和可持续性等各项因素的最佳解决方案。在总图上,各部分强调创造一种各功能间微妙的积极联系,界面、氛围、景观、活力等等都在相互影响着。

在经历了破与立,放与收的整个设计过程,最后的设计过程回归于理性,我们欣喜的看到最后建筑成果也真实和圆满的体现了本团队的设计初衷,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理性的设计,在甲方在有限的投入下,为立润富达项目带来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贾新锋,黄晶.“拼贴”与中国城市的更新[J].建筑学报,2006年07期.

[2]吕晓蓓,朱荣远,张若冰,周素红.大都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资源整合的初步探索——深圳“金三角”地区城市更新的系列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02期.

[3]邓勇杰.绿色建筑,201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