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提问的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浅析课堂提问的技巧

王奎岷卢中梅杨璐

王奎岷卢中梅杨璐(山东省即墨经济开发区第三小学山东青岛266200)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关键词】精巧激发;课堂提问;相机诱导;激励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4-024-02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按照课文硬背照念,就是语言干瘪苍白,毫无表现力,很少有他自己的、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思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用精巧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所致。这些教师在上课时,总是喜欢把一切都嚼的烂烂的喂给学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学生。然而殊不知这么一来,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也就懒得动脑筋思考问题了,也就不会善于把知识融会贯通、消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的。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是沟通智慧的桥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可见,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用思考把自己的学习和钻研推向新的阶段,那么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呢?

第一,揣摩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关键,提出问题,引起争论

如果我们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房子,那么老师就只应该准备如建筑的材料--砖瓦、钢筋、灰浆等,而房子的建造还得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自己去想办法,自己去干许多粗重的活,如果我们老师一手包办,把房子造起来,学生只是袖手旁观,那么他们既不懂造房子,也不会变得聪明。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用精巧的提问,把学生推进到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去,让他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去思考问题,完成各种练习。教师在提问中,学生之间由于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争论,实质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知识和思维的差异。教师此时可让学生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有的学生就提出:"愚公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移山,干脆搬家不是更省事吗?何苦移山呢?"我感到这位学生提问的好,就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先提出"愚公移山到底是自讨苦吃的愚蠢行为,还是明智的行为"?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愚公到底愚不愚"的问题展开争论,学生中分成两派,"愚派"和"明智派",大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因势利导,精巧提问,要求学生从文中找根据,以理服人。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愚公并不愚,而是"大智若愚",这主要是由于他"痛感阻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深明可移之理",因此他是不愚的,是明智的。那么为什么又有人说愚公是"愚笨"之人呢?这是因为没有愚公那样的眼光,没有他那样的气魄,没有他那样的毅力。自然,这样的争论,必然会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用精巧的提问来引起学生思考,只是一个人在课堂上讲个不停,那么,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就会被你这一滚滚而来的声浪无情的冲走。

第二,从巧妙的艺术构思中,抓住脉络,提出问题,相机诱导

思考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就要善于从文章的巧妙的艺术构思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妙处,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的解决的办法。《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求,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这就是说,善于提问的老师,必须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提出问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例如:我在教《有的人》一文时,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全诗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是怎样照应的?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把全诗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一个比一个深,难度一个比一个大。这样就有助于引导学生去探索这首诗的组织结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内在联系,也就能引起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这几个问题不但让学生由易到难地逐步了解课文的精义之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提出不能不激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第三,要对不同的学生对象,抓住特征,提出问题,激励思考

教育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善问者,还要像《学记》中所说的那样:"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进余声,不善答问者反此。"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善问者还必须注意区别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多年来,我在上课前总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几套题目,对那些程度较低的学生,提一些较浅显的问题,让他们能比较圆满的回答,并及时给与鼓励,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而对那些程度较高的学生,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也使他们回答的好,以促进他们本人的提高,同时也使其他同学受到启发,达到互相激励的目的,反之,以小鸣之钟叩之以大锤,岂不是要撞坏吗?如果以大鸣之钟去叩以小锤,又怎能发挥钟的音量?同时,善问者,还要慢慢启发、步步诱导,使学生从容思考,不会急躁,如敲钟,要从容的敲,才能使之尽声,悠扬悦耳。

总之,教师要善于提出精巧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和条理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注意把学生引导到思考的源泉中去,那里会展示出想象的链条。即使是思维缓慢的学生,当他努力用思维来把握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和几种关系的时候,他就是在受到一种无可取代的思维训练。教师要一个接一个的接连不断的有所发现,好比在学生面前燃起思考的火花。而只要点燃了这种火花,学生就会知道的更多,就想去更深入的思考。这种意愿和愿望,正是加速思维过程的活动性的推动力。可见,用精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

[2]乐正克《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