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悬置疑——集体教学中的调味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1

设悬置疑——集体教学中的调味剂

于金平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幼儿园266700

悬念学习是指问题的延迟解答,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适当地留有空间,延迟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于促进幼儿主动发展是有益处的,因为幼儿主要是在解疑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对于幼儿来说,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在需要的时候,教师应适当延迟疑问的解答,从而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教学的本质内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其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具有启发作用,能较好地引导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因此,它也成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轻易地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因此,集体教学活动中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答的反应上。其实,教师提问过多,容易使自己的地位由主导变为主体,同时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幼儿对教师会产生依赖,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幼儿问题意识的丧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正确对待和运用提问这一手段,才有可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功效。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提出许多“为什么”的问题,而在教学活动中却很少有提问,笔者认为是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扼杀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肯尼思·H·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遗憾的是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常常是按照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进行,绝少有幼儿提问。这种方式最明显的弊端是不利于幼儿问题意识、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幼儿正在积极地思考,是独立思维的主体。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来自幼儿外部,而幼儿的提问却是发自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教师的提问。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幼儿回答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因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一点传统的提问模式是无法做到的,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丰富提问模式,使其多元化,可采用“老师问,幼儿答”、“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模式进行尝试。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除了上述三种问答方式外,笔者认为,幼儿园集体教学中还可以升华集体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幼儿同时回答同一个问题。例如我们《小鲤鱼搬家》的语言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希望小鲤鱼回来的心理,让每个幼儿想好要小鲤鱼回来的理由,然后同时大声地说:“小鲤鱼”你回来吧,我们……(这里开始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理由)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无论幼儿的回答是否正确,都表明幼儿已进行了思考,并且大胆地回答了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固定的观念或反应中,这种倾向称为定势。定势固然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一面,但它也容易使问题固定化,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对于幼儿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幼儿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其思维具有固定性、片面性、不灵活性和自我中心性等特点,这在续编故事中就有明显的表现。如编故事:“小亮捡到了一个钱包,以后怎样了呢?”幼儿几乎都先想到“交给警察叔叔了”。再如编故事:“小鸡不见了,怎么回事呢?”幼儿会不约而同地讲:“小鸡被狐狸抓走了……”而且,幼儿还难以较快地突破这种定势。若急于让幼儿编讲,则多半是思路狭窄、雷同、单调。但若设置悬念适当延迟解疑的过程,给幼儿充分的创编时间、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编、同伴互编,这样做多能促进幼儿变换创编的角度,丰富创编的内容,符合《纲要》中强调的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在开展各种活动中我们要以整合观、儿童观来设计活动,指导幼儿学习,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