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活动有效性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小学数学课堂活动有效性探微

陈越阔

重庆市丰都县树人镇中心小学校陈越阔

【中图分类号】G613【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5-0158-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高兴地看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一声不吭”到“畅所欲言”,从“正襟危坐”到“活动自由”,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究”;然而数学活动仅关注学生外在的活动是不够的,仅有热闹的场面是无效的。为了使数学课程活动更加有效,我觉得数学课堂活动应做到需求性、全面性、主导性和挑战性。

一、数学课堂活动要体现需求性

1.激发学生活动的欲望。小学生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尤其学习抽象的数学,更离不开具体、直观、富有情趣的情境。学生如果没有兴趣,活动将成为一种枯燥、被动的操作指令,对学生发展无益。因此,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要、兴趣爱好等个性倾向,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低年级教师可以把动画、童话、寓言、故事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也可以创设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实际总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如: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可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教室、房间;学习了概率问题后,可让学生分类摸奖、买彩票中奖等概率问题,运用统计图表分析经济增长状况;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租车、购票等方案。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做”数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

2.数学课堂活动内容要有价值。数学课堂教学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活动,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得出结果的内容大可不必进行“兴师动众”的数学活动。然而我们的课堂中不乏一些教师为了操作而操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如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当出现“46-22”时,大部学生已能口算出结果。此时教师对全班学生说:“你能用手中的圆片摆一摆吗?”摆完后又让学生用小棒再摆一次。其实学生的思维已经远走在“动手摆”的前面了,此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已无多大必要甚至是浪费时间,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内在思维上,如让学生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当活动的内容揭示知识内涵且学生通过活动能加深理解时,才能显示它的价值。

二、数学课堂活动要体现全面性

课堂上学生参与面的大小是评价一节好坏的标准之一。以往课堂的活动常常仅限于少数学生的活动,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找朋友”、“送信”、“给小动物找家”等等,大部分学生以“观众”的身份出现,这样的活动参与面窄,效率低下。其实只要改变学生的活动方式,就能提高学生参与面。如我们以四边形分类的不同活动方式中学生参与面与效果的对比。方案一,屏幕上出现两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一个平等四边形、一个梯形,学生看着屏幕进行分类后发表意见,课件展示学生的分类。方案二,给学生提供上述四边形,让学生动手分类,反馈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法,并让学生说自己的思路和分的依据。方案一让全体学生看着屏幕分类,看似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实际上可能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思考,多数学生在等待,甚至“走神”。学生只用眼看,无法体验分的过程。而且反馈时教师的课件设计又不能穷尽学生的想法,不能一一展示学生的分法,给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方案二让全体学生边看、边动手、边思索,眼、手、脑相结合,以实物图形为凭借,思维有了依据。而且反馈时每种分法都能得到展示。因此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全员参与,促进学生思考,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三、数学课堂活动要体现主导性

数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如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判断”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时,学生为“可能与不可能”争得不可开交。这时不同的教师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方式一:举行辩论,用时10来分钟,仍未得出结论。方式二:教师出示一则信息:“据不完全统计,某某县每天约有80人出生。”方式一的活动可以说是无效的。因为学生的争辩只是对自身经验及认知的坚持,并不是智慧的碰撞,无益解决新知的建构,是一种无谓的辩论。方式二只用了一则小小信息就让学生明辨是非:一个小小的区县每天就有80名出生,那么一个省(市)呢?一个国家呢?全世界呢?分歧得到了统一,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自身的主导作用,让数学课堂省时又高效。

四、数学课堂活动要体现挑战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活动如果没有思维参与,就是肤浅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在关注外在活动、讲究“热闹”的同时,更应重视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内在思维的活动。如教学《四边形》时,学生已经能区分和辩认几何图形和实际生活中的四边形,教师让学生动手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四边形。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太容易,对学生的思维并没有提升。这个操作可以改进与提升,如让学生思考并操作:“一个四边剪去一个角,还剩几长边?”这样就能激活动学生的内在思维,促进学生个体数学知识建构,增强活动的深度,从而使数学活动更加有效。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数学活动教学,精心设计有效数学活动的教学程序,以冷静、理智的眼光,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当前的数学活动,不仅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形式,更要关注活动的目标与价值。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使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数学课堂活动呈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