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手术麻醉处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颅脑外伤手术麻醉处理分析

李荣林罗远国王东

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颅脑外伤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与注意点。方法:我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6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麻醉资料,按照麻醉处理方法管理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患者则进行气管插管联合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7.50%(P<0.05);两组患者术前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动脉平均血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观察组患者该类参数值更接近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结论:术前了解患者颅脑外伤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围术期对患者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与治疗,是挽救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生命的关键。

关键词:颅脑外伤;手术;麻醉处理

颅脑外伤属于临床常见损伤,急性居多,一般均需要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急性颅脑外伤的手术治疗因患者的伤情急、病情重且复杂多变等原因,往往没时间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麻醉医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机,正确判断患者全身状态与损伤程序,做好患者头部的麻醉处理,这些都将会直接影响抢救的成功率。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我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麻醉资料,要求患者的麻醉资料保存完整,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资料。将满足上述条件的86例患者按照麻醉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43.56±3.12)岁,经CT扫描检查硬膜外血肿19例,硬膜下血肿1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5例,颅骨凹陷性骨折6例;观察组患者男36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3.71±2.98)岁,经CT扫描检查硬膜外血肿23例,硬膜下血肿11例,开放性颅脑损伤6例,颅骨凹陷性骨折6例。两组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脑挫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全凭静脉麻醉处理,主要步骤如下:①患者入室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采用异丙酚进行麻醉维持,瑞芬太尼进行维持镇痛,顺阿曲库铵进维持肌肉松弛;②对于已有返流误吸的患者则进行气管内吸引,对于气道压仍然较高的患者予以氨茶碱静脉滴注;③去骨瓣之前给予充分扩容升压防止血压的急剧下降,必要时酌情给予肾上腺素分次静脉推注;④手术结束前,及时停止使用麻醉药。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阿托品0.5mg,留置尿管,采用气管插管和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主要步骤如下:①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以及胃的反流物,面罩给氧;②依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异丙酚、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经口明视下进行气管插管,成功后用吸引器将气管内的分泌物吸收干净,连接呼吸机后施行机械控制呼吸;③术中利用低浓度七氟醚进行吸入性维持麻醉,顺阿曲库铵、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麻醉维持;④皮肤切开前先在切口处用1%的利多卡因进行头皮浸润麻醉,颅骨骨瓣掀开前根据患者情况给予20%的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力,预防脑疝形成;⑤密切关注患者手术期间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病情危急者还应该注意监测中心静脉压;⑥对于有明显误吸、气管内分泌物较多的患者选择利用气管导管向气管内滴入局麻药、地塞米松以及生理盐水,进行气管内冲洗吸引,以免引起患者呛咳,影响脉搏氧饱和度;⑦手术结束前,及时停止使用麻醉药,将患者的基础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范围内。

3、观察指标

①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不良反应发生率;②术中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动脉平均血压值;③由手术医师评价手术的麻醉效果:优,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或麻醉诱导应激反应;良: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出现轻微心律失常或麻醉诱导应激反应;差:术中患者生命体征较稳,但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或麻醉诱导应激反应。

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资料以(珋x±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麻醉诱导期的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0%(P<0.05)。见表1。

表3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三、讨论

颅脑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致死、致残率都很高。临床经验表明,颅脑外伤的病情进展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及脑损害情况,主要包括脑缺血、脑水肿、颅内出血以及颅内高压等。大部分颅脑外伤患者需要马上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麻醉处理尤为重要。麻醉处理过程中麻醉方式和管理及其重要,常见的颅内出血手术的麻醉方式有全凭静脉麻醉、气管插管联合静脉复合全身麻醉等。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0%(P<0.05);两组患者术前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动脉平均血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观察组患者该类参数值更接近于治疗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气管插管麻醉能有效维持动脉氧分压,降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静脉复合麻醉药中异丙酚是一种短效的全身麻醉药,具有降低颅内压、脑血量以及脑细胞代谢的作用。异丙酚与舒芬太尼联合能有效地维持麻醉效果,术中采用甘露醇、地塞米松有利于降低颅内压,术后及时停止麻醉药物的使用,能促进患者的自主呼吸。因此气管插管联合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能有效发挥麻醉药物功效,维持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动脉平均血压值水平,麻醉效果也就更好。通过观察组麻醉药物的应用,我们总结出气管插管麻醉必须遵循快、准、佳的原则:在麻醉诱导后2min内成功进行气管插管有利于气道畅通,准确进行气管插管能减少因反复插导致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颅脑外伤患者行手术治疗过程中,适宜的麻醉方法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麻醉医师可给予患者气管插管与静吸复合麻醉,术中以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为主,复合吸入低浓度的七氟醚,同时控制好患者的颅内压,加强输液管理,积极预防并治疗并发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麻醉效果,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良英,熊国强,邹贤辉,邹传惠.50例小儿颅脑外伤手术的麻醉处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4:106.

[2]张坤全,冯肇洪,欧阳文博.重型颅脑外伤60例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11:1028-1029.

[3]赵亚琴,缪永辉.48例颅脑外伤手术麻醉处理的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8:56.

[4]张毅,徐菁,莫治强.颅脑外伤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J].云南医药,1999,02:70-71.

[5]王金兰,刘岩,金海龙,巴凤海,咸云淑.急性颅脑外伤手术的麻醉处理[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04:425-426.

[6]敖程斌,胡战兵.小儿颅脑外伤手术36例麻醉处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0:3179-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