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护理体会

/ 1

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护理体会

申广敏杨月姣

申广敏杨月姣(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湖北枣阳4412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270-02

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上较多见,往往伴有肌腱和指骨外露,多需采用皮瓣修复,皮瓣移植术后的护理工作是手术能否成功、皮瓣能否存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自2009年以来,采用食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缺损获得良好效果,所有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外形及患指功能恢复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中,男15例,女9例,年龄18岁~56岁,平均34岁;均为外伤所致;软组织缺损情况:指端远节复合组织缺损16例,单纯指腹缺损8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5cm×4.0cm,最小2.0cm×1.5cm。

1.2手术方法臂丛阻滞麻醉、上止血带,常规彻底清创,根据拇指皮肤缺损大小、形状,设计食指背侧皮瓣,远端不超过近侧指间关节。以第1、2掌骨基底之间处为旋转点,以第1、2掌骨基底之间与第2掌骨头桡侧缘连线为轴线,蒂部皮肤作S形切开,自真皮下向两侧锐性剥离,注意保护食指背侧皮神经,自第2掌骨基底桡侧切开深筋膜,皮瓣切取平面为深筋膜下,注意第1掌背动脉的管径、走行、位置及交通吻合,保护皮肤穿支。掌握适当的皮瓣面积和蒂的长度[1]。血管蒂周围带1.0cm左右的深筋膜,同时将深筋膜与皮瓣边缘缝合数针以防止皮肤与皮下分离;皮瓣经宽松皮下隧道或明道转移至拇指修复缺损处,覆盖创伤所致的骨及肌腱外露创面。供皮区行前臂内侧全厚皮片植皮打包加压包扎。皮片供区可将两侧皮下稍游离,直接于无张力下逢合。术中是否需要设计和吻合皮神经,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2]。

1.3治疗结果本组24例中,转移皮瓣全部存活,有2例皮瓣边缘有少许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所有病例均获,随访3~6月,皮瓣质地、色泽与周边组织相似,皮瓣稍臃肿,食指外观及功能良好,拇指外展、对掌和握捏功能正常。

2护理

2.1术前护理入院后评估缺损创面形成的原因、认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作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对手术过程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手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诉和帮助监督患者戒烟,以防出现血管痉挛和皮瓣坏死;术前使患者了解手术方法、目的及手术后注意事项。向患者说明特殊体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加以练习,以适应术中及术后体位的要求;做好创面清洗和皮瓣供区皮肤准备,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多揉按供皮区皮肤,以减低局部皮肤张力,便于手术[3]。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术后仰卧位,患肢置于胸前。皮瓣蒂部悬空以免受压,影响皮瓣血供。指导患者坚持适当的体位,保证皮瓣成活。

2.2.2皮瓣血运的观察及护理皮瓣血液循环状况对皮瓣可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术后仔细观察和准确判断皮瓣情况,术后3d内,要每小时观察皮瓣1次,观察局部烤灯位置;观察皮瓣颜色、温度、肿胀程度、有无痛觉等。发现皮瓣颜色、肿胀程度、毛细血管反应发生变化时,应立即查寻原因并及时汇报医生处理。按医嘱正确准时使用抗凝、解痉剂药物;加强皮瓣局部按压,用手指在皮瓣远端按下移向近心端,起到促进回流和解除痉挛的作用;必要时协助医生在皮瓣上切开数个小切口放出静脉淤血,伤口用肝素湿纱布外敷,以改善静脉回流。本组有2例出现静脉淤血危象,经过及时处理后,正常血运得以恢复。

2.2.3保持合适的温度,预防皮瓣血管痉挛皮瓣局部用40W烤灯,距离创面30~40cm进行照射,连续照射7d。照射时嘱患者不要随意移动体位,以防烫伤。并且经常巡视,观察皮瓣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2.2.4保持引流通畅引流要通畅,观察引流液颜色及引流量。出血量增加或发现皮瓣下血肿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体会

鉴于拇指功能及外观的重要性,患者外伤后渴望尽量保留长度,最大程度恢复手的功能与外观,出现心理焦虑,对治疗有较高的期望值。因此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对手术过程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术后戒烟,以防出现血管痉挛和皮瓣坏死;在蒂部术后肿胀、受压等情况下,静脉回流受阻甚至出现静脉危象。所以术后要严密观察静脉淤血危象,必要时向医生汇报,紧急处理;坚持适当的体位;术前仔细观察选择皮瓣应注意供区是否受损,必要时向医生汇报;术后保持合适的温度,预防皮瓣血管痉挛;术后皮瓣血液循环状况的观察;认真执行医嘱正确准时使用抗凝、解痉剂药物等关键因素缺一不可,以保证皮瓣顺利成活。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张琳西,李迎春,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1):109-111.

[2]范大礼,钟小明.带血管神经蒂的食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18例[J].重庆医学,2008,37(10):1044-1045.

[3]李秀芳.皮瓣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4):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