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生态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生态模式

范迎春

范迎春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300250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地进步,人们对生态与自然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在城市河道治理中不仅仅满足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同时在设计中应考虑与景观生态模式相结合,赋予河道灵性,给人们创造休闲娱乐场所,充分发挥河道功能,促进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景观;生态模式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环境问题也是愈发关注。特别是城市河道的建设,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我国的许多城市对城市河道建设的景观生态模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总体上,对城市河道建设的景观生态的积极探索热度依然在继续。

1城市河道治理的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速了我国的水质污染,城市中的河道过水面积正在逐渐减小。在处理河道的污水时,通常情况下是使用人工渠化、裁弯取直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河道的生态环境几乎失去了基本的功能,河道生态破坏现象严重。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河道治理的方法经验发现,在河道修复工作中,仅仅恢复河道的基本生态功能仍然无法实现河道治理的目标,还需要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改善环境、净化水体以及美化景观的目的。作为承载城市文化底蕴以及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需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人文以及生态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建立新型的河道生态模式,这就要求河道生态不仅要发挥出抗洪、排涝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恢复河道的环境生态特征,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

2城市河道生态问题

2.1行洪能力欠缺

城市的住宅用地面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得到了相应的改变,呈现出逐年缩小的特点,河流的空间面积受到了严重的挤压,河道底部的堆积现象严重,从而引发了大量的河流断流现象。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人口给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河底通过硬化之后,使得河流的走向发生了改变,河道的排洪量逐渐增加、河流的水文历史被改变,从而严重影响了防洪能力。

2.2水质问题日益严重

水作为城市地表径流聚集区域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其状态不容乐观。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污染物对地表径流的不同程度污染,从而加剧了水的污染程度,再加上工业用水以及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下就排向河道,从而对城市河道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旦水体的自净能力没有办法抵抗城市污水污染程度,就会使得河道中产生黑臭现象。总之,导致水体受到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以及生产者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2)相关环境保护工作者没有认识清楚导致水体污染的原因;3)针对水质污染情况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4)重治理轻保护,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导致水质在治理后很快又受到污染。

3城市河道治理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3.1系统性原则

城市河道治理生态系统内部的每个要素或生态系统都可以形成一个斑块、廊道或者基质,这也是景观组成的最基本的形态之一。从本质上来分析,景观结构是生态客观在河道治理景观中不同性质的结构,生态客体在景观中的运动更直接的影响整体的变化。

3.2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河道的景观建构需要兼顾景观的变化和城市资源的利用率、可持续。城市河道的建设中应该着重强调城市景观目标的实现,而且还要兼顾城市水文、动植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长久发展。

3.3经济合理性原则

景观建造的过程是通过工程项目来实现的,而工程项目都是由经济来支撑的,因此,经济可以说是景观工程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对此,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对经济方面进行考虑,对于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应进行删减,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

3.4谨慎性原则

景观的改造过程与景观的异质性互为因果关系。人类想要提升景观的价值主要是通过改造景观的异质性。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异质性对于景观的影响是非线性的,生态流的流动性以及强烈性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容易破坏整体系统的稳定性。一般我们认为,我们所在的系统,其越复杂,稳定性便越高;越简单,稳定性越低。

4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生态模式研究

4.1城市河道驳岸的选择

针对河道宽度及河道过流能力的大小,选择不同的驳岸型式。驳岸型式的选择应结合周边环境,同时应考虑驳岸不同绿植的种植。景观设计方面就要着重考虑绿植与周边景观建筑呼应关系了。植物应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进行不同的艺术搭配,这样就能创造出驳岸丰富的植物景观群,并且能够让这些植物景观与水中的倒影虚实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与周边其他建筑景观形成呼应。

4.2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对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考虑的要素不仅仅是河道的作用,更多的则是河道的景观效果。针对不同的气候,存在不同的景观,最好可以做到“一季一景观”的效果。在对于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做到多尺度多目标的分析,了解当地居住者、旅行者等多方面的需求综合设计分析。

4.3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

在对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的时候,要在河道的重要部位进行人工加固,让其在保障经济效益时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还需要对于河道的生态多样性进行考虑,要确保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降低原有的生态多样性,并在主要节点地段保留原有的生态模式。在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时,要尽可能多的种植植物,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河道的绿化率,增加景观效果,还可以防止外来物种的侵袭,起到保护的作用。

4.4生态护坡技术

在使用生态护坡技术时,应将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景观为原则,在确保护坡满足一定的质量强度的基础下,检测其安全性以及持久性。在关注建设工程生物效应的同时,还应关注环境效应,从而实现水体与生物的相互涵养,创造出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该项技术是在稳定的边边坡形态的基础上,确保生态系统能够自我修复并自我运行。近年来,河道治理工作中广泛使用生态护坡技术,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水生态系统修复中,生态护坡技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对农业污染的拦截,从而给生态修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4.5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与景观效益

河道生态恢复意味着河道及滨水地带生态功能的恢复,能够支撑河道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衍生。一般来讲,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主要有栖息地功能、通道作用、过滤和屏障作用、源汇作用等。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硬质衬砌形成的堤岸可认为是人工廊道,根据人工廊道的距离—效益分析,随着距离的延长,其经济效益逐渐降低,而自然廊道的环境效益会随着距离的延长而逐渐提高。其中,存在一个平衡点,在这个长度条件下,人工廊道的经济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环境效益大致相当。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解释为适度的局部衬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对区域公共与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时,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过人工措施进行加固,对保障经济效益并发挥环境综合效益是有积极作用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要了解景观元素之间的连通性,避免降低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考虑在影响生物群落的重点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态系统设计时,尽可能以本地植物为主,以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河床坡降设计应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虑鱼类洄游和上下游双向的物质、能量联系。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对于河道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其原有的所有性能,还需要留有“靓丽的外表”,既要实用也要中看。因此,在对于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实际作用,更要考虑其景观效果、可持续性等等要素。

参考文献

[1]翟京召.县城新区河道生态水系建设[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46(09):5-6.

[2]顾竹琣,陈夷萍,冯嘉萍,曹刚,李飞鹏,毛凌晨,陶红.城市河道底泥基于固化/稳定化处置技术的发展瓶颈与可持续利用途径[J/OL].净水技术,2017,(06):22-29(2017-06-23).

[3]王三生.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生态模式探索[J].珠江水运,2016,(1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