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斯含笑文中来——浅谈课文中的作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缪斯含笑文中来——浅谈课文中的作文教学

董国明

河南省叶县第二高级中学董国明

【中图分类号】G526.40【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61-01

无庸讳言,作文教学乃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繁忙而紧张的日常教学中加以高,直接关系到语文学科的整体素质。对此,诸多教育工作者潜心探讨,著书立说,提出了许多好的见解。诸如分解法、点睛法、启隐法等指导方法;这些方法对推动作文教学无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笔者观察所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有脱离课文教学的现象,尤其一些青年教师,更是捉襟见肘。笔者结合名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把作文教学灌注到日常课文教学之中的方法,自觉能弥补以上不足且行之有效,现提出来,以供同行们切磋参考。

客观地说,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一再筛选的佳作,或语言优美、文采专著;或富有哲理、发人深思;或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或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等等。若只简单地讲过了事,实不可取。因此在每篇课文的讲解中,力求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用课文带写作,实为一举双得之功。具体包括:

一、通过对课文题目的分析,弄清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好的作文题目能凝聚文章大意,统摄全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一点对命题作文指导作用尤其明显。如在讲解《雨中登泰山》《作家要铸炼语言》这两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找出题目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字。前者较为容易,是“雨”字,它为登泰山限定了条件。要求课文自始至终都必须紧扣“雨”字。景物是雨中景物,情趣是雨中情趣即雨趣。而后者找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许多同学认为是“铸炼”。我在不加否定的基础上让学生仔细看课文,并提示他们着重体会第一段,尤其是那句“不过这句话所包含的严肃意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提高到高尔基说的那个原则的高度……”。一阵启发诱导之后,大家终于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要”字上。我又问,这“要”字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兴趣盎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需要”“必要”的意思,“对,作者就是提出要铸炼语言!这是时代的需要,这对作家来说是必须的。”然后话锋一转,讲解了题目对内容的统摄作用。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有理有据。于是课下我布置了题目为《阳光下的校园》和《小议“拿来”》两篇作文。结果学生习作之很少有抓不住重点的现象。有个别不足之处,在批改过程中稍加指正,学生不难掌握这一技巧。

二、通过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认识,增强他们挖掘生活的能力

教书育人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对他们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恰切地与作文情感培养结合起来,以便于指导他们的写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通过旁征博引,引古论今的内容讲解,使学生懂得了,在当今形势下,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为什么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同学们都深受启发,纷纷表示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见时机一到,我便布置下《我的爱国观》的课下作文。结果多是内容丰富,见解中肯的好文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歌颂了社会主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风格,内容讲完后,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美,就在我身边》为文,生活中的闪光之处也多能被挖掘出。,有写为希望工程捐款,帮助有病同学买药的,主动为差生补习功课的等等,真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如置身生活的春天一般。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作文水平,又充实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可谓一举多得。

三、通过对课文词句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篇文章往往因为语言好而高出一筹,而遣词造句是基本条件。一个词,一句话常能起到使之境界全出之功效。课文《绿》用“追捉”“揪”“攀”“探”“鞠躬”等动词,使作者对梅雨潭的向往之情如同亲感。《故乡的榕树》描写老榕树在台风中倒下时,用“挣扎一词,显示出无比的伤感之情。至于“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等,更是品味再三,真正让学生体会一字传神而境界全出的功效。对于课文中的关键句,更是从不放过,寻根求源,挖掘独到之处。《难老泉》中的“泉水不断,青春永驻”;《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我实在无话可说”;《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灯》中的“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等等,这些中心句经句,细加品评后,很好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用片段作文的形式加以巩固,要求学生刻画某一特定场面,力求字句生辉,描绘传神。同学们兴奋不已,挥笔疾书。有写姐姐第一次杀鸡时的胆怯,哥嫂初见面时的尴尬,小孩拾到一元钱时的惊喜,就连班里一位提起作文就头痛的女生,竟采用“移情”原理,运用拟人手法,抒写了自己化学小考中得了100分时的愉悦之情。文中写到:“‘1’字后面的‘00’直向我微笑……”真是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看着他们的一篇篇佳作,自己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为学生能学以致用而欣慰,也为自己的教学尝试功效显著而舒心。这样一来,学习的课文,有成了启发他们写作的导师。同学们中间形成了早上背诵,堂上体会,课下练习的好习惯。

四、通过对课文思路的分析,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线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地摸清楚。”也只有摸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把作者的思路认识透彻,通过训练,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巧,才是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教材中有一单元四篇课文《荷塘月色》《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他们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就是由眼前某一特定场面,产生似曾相识之感,通过联想和想象,展开对往事的回忆,然后再回到眼前,从而抒发心中某种情感,表现主题,产生往事如在眼前,令人身临其境的功效。针对这一结构特点,我先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理出“眼前——回忆——眼前”的思路,并肯定其前后呼应结构紧凑的好处,让学生加以体会,然后加以模仿,提高他们谋篇布局的能力。结果一篇篇习作应运而生,其中《又是柳絮飘飞时》和《那晚的月》两文,感情质朴,联想得体,还发表在“青春风帆”校刊上。

总之,一个人的作文水平都有一个从模仿到创作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日常课文教学中能与作文教学很好地统一起来,并进行一些适时适量的写作练习,学生多能写出一些内容充实的好文章来。

当然了,学好写作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强调课文教学中加入写作教学,并不否认单独开设写作课的功效,只是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的一种尝试,想请文学智慧女神缪斯含笑从文中走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