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盆腔包块患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42例盆腔包块患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对比

李英

(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妇产科四川成都610200)

【摘要】目的:分析盆腔包块患者行常规开腹手术及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84例盆腔包块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2例患者均给予腹腔镜手术方案治疗,对照组42例患者均给予开腹手术方案治疗,综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经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42例患者(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也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包块患者,具有着确切的治疗效果,可更好的强化患者预后康复水平,值得临床合理抉择应用。

【关键词】盆腔包块;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4-0106-02

目前,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均为盆腔包块患者治疗常用方案,但不同手术方案存在疗效差异性,选择利于患者预后康复的方案十分关键。本研究为选取适宜盆腔包块患者治疗应用的手术方案,系统纳入了我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42例盆腔包块患者作为治疗对象,给予了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案,且为便于手术疗效观察,特纳入我院同期收治的另外42例盆腔包块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了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方案,进而对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下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实施了综合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84例盆腔包块患者作为治疗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诊断确诊为盆腔包块,患者主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肛门坠胀、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情况。妇科检查可触及附件区囊实性包块,包块直径>5cm,且按压存在痛感。超声影像显示包块边界清晰、囊壁光滑,囊壁存在少许血流信号。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2例患者年龄区间为26岁~49岁,平均年龄(35.7±8.2岁),包块分型:卵巢单纯囊肿12例,卵巢巧克力囊肿8例,输卵管系膜囊肿9例、卵巢囊肿蒂扭转6例、卵巢输卵管炎性包块8例。对照组42例患者年龄区间为27岁~47岁,平均年龄(36.4±7.9岁),包块分型:卵巢单纯囊肿11例,卵巢巧克力囊肿9例,输卵管系膜囊肿8例、卵巢囊肿蒂扭转7例、卵巢输卵管炎性包块7例。2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2例盆腔包块患者均给予开腹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常规消毒、敷巾。麻醉起效后于脐耻间纵切口或耻骨联合上4cm处作横向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打开腹膜,实施盆腔探查,根据患者包块位置实施对应手术操作,离断包块后电凝止血[1],实施创面逐层缝合,留置引流管。

观察组42例患者均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敷巾,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全麻后,肚脐正下方作10mm切口,气腹针穿刺脐部切口构建气腹,保持腹内压10~13mmHg,自切口置入腹腔镜,作包块大小、位置、周侧组织情况探查。后于腹腔镜透光检测下避免血管,实施第二、三、四穿刺,徐徐置入手术器械,根据患者包块具体区域情况展开手术操作[2],包块切除后,双极电凝止血,逐层关腹、结束手术。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盆腔包块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差异,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并作综合记录以实施组间疗效差异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χ2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即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本研究两组盆腔包块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经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对比可知:观察组42例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为(57.4±12.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9.5±12.4)ml,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22.3±5.4)h,平均住院时间为(5.2±1.6)d;相比对照组42例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为(80.3±18.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97.2±19.2)ml,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27.9±7.6)h,平均住院时间为(7.4±1.9)d。综上内容可知,观察组42例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情况,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42例患者,组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本研究两组患者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可知,观察组42例患者中,术后共出现发热患者2例(4.76%),切口感染患者1例(2.38%),术后并发症率为9.52%;对照组42例患者中,术后共出现发热患者4例(9.52%),切口感染患者3例(7.14%),术后并发症率为21.42%。综上内容可知,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差异对比明显,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盆腔包块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类型,具体致病诱因多元,一般同慢性盆腔炎症的迁延发作存在关联,主要以育龄期妇女为多发群体。通常,临床针对盆腔包块直径超出5cm,且存在压迫症状者,多主张尽早实施手术治疗[3],从而彻底的解除患者疾病痛楚。

常规开腹手术及腹腔镜微创手术,均为盆腔包块患者临床治疗常用术式,但从二者治疗应用层面来讲,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包块患者,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出血量少、预后恢复较快等系列优点,且借助腹腔镜观察定位包块位置及盆腔内环境,也能够更好的发现隐蔽病灶同时,避免患者的术中组织损伤[4];而相比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方案,则需给予盆腔包块患者较大手术创口,患者术后感染概率较高,无益于患者术后恢复。因此,腹腔镜微创手术目前也深得盆腔包块患者治疗选择。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观察组42例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42例患者,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也明显较低(P<0.05)。由此,表明了盆腔包块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方案治疗的良好价值,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章静.腹腔镜技术治疗盆腔包块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4525-4526.

[2]侯永兰.妇科急腹症104例盆腔包块的诊治[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5):63.

[3]胡霁玲,陈小萍.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包块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J].健康研究,2014,(4):433-434.

[4]寇梦珊,房桂花,秦巧云,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盆腔包块的临床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3,(2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