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类抗生素临床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头孢类抗生素临床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张巧凤

张巧凤

(浙江省海盐县武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4300)

【摘要】目的:调查并分析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了近两年医院收录的300例因使用了头孢类抗生素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实例,并结合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综合数据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头孢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发生与性别无关;50岁以上的中老年是易发人群;且对头孢类抗生素有不良反应者绝大部分会对其他药物有不同程度的不适;而这种不良反应一般在给药后30min内可被发现。结论:通过调查总结分析头孢类抗生素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规律,以便减少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危害,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

【关键词】头孢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111-02

头孢类抗生素(Cephalosporins)一种以“四元环骈六元环”稠合体为母核的化合物,可分为天然来源和半合成两种。因天然来源的头孢菌素具抗菌、口服效果差、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现临床应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均是以天然头孢菌素为先导物进行结构改造而成的半合成头孢菌素[1]。

近60年以来,由于其有抗菌谱广、疗效好、耐酸碱、耐β-内酰胺酶等优点,头孢类抗生素已然成为了发展最快、使用最多、销量最大的一类抗生素[2],但也是出现不良反应率最高的药物之一。其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另外,还会出现肝肾毒性以及戒酒硫样反应等症状[3]。本文根据300例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医院收录的300例遵医嘱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却出现了不良反应的实例,其中男性142例,女性158例,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85岁。

1.2方法:在300例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中,按患者年龄、性别、既往有无不良反应史、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等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和分析,从中寻找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对300例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不良反应史、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不同水平之间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300例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结果

3.讨论

本文对300例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共涉及男性142例,女性158例,男女比例为71:79(P>0.05),说明使用头孢抗生素会出现不良反应与性别无显著差异,即患者无论男女都应当同等重视头孢抗生素不良反应。

而在年龄上,头孢菌类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在各年龄段上均有分布,且将各年龄组两两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值得关注的是>50岁(56%)年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高许多,且不良反应程度较严重。其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质降低,其肝功能、肾功能相应地减弱,从而导致了肝脏代谢药物能力折损,头孢类药物进入体内后的代谢、排泄等过程减慢甚至发生障碍,血药浓度相对较高并且在体内保留时间过长、容易蓄积等[4]。因此,对老年人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应当更为慎重。

头孢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大多为过敏反应,但由于头孢类在总用药人群中过敏发生率大约只占青霉素类的25%,所以头孢类使用前是否需要如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一样做皮试,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为此,全国各大医院的做法有所不同。而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史为阳性的人群会发生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概率将近为阴性人群的13倍。因此,即使我国由于影响皮试结果的因素很多,假阳性、假阴性问题突出[5],从未规定头孢类用药前必须做皮试。笔者仍认为不良反应的调查监测如皮试等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头孢类抗生素的使用安全,尤其对于严重的过敏休克事件的预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约95%的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发生在开始给药30min之内,故经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时滴速不可过快,首次注射后应至少观察30min才允许患者离开医院。一旦出现反应应该立即停药,情况较为严重者应当立即肌注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吸氧等。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在给药后24h内出现不良反应,亦有少数病例超过1天才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有报道指出,在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后第8天仍会出现迟发型不良反应且间隔17天后重复给药仍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6]。可能是由于首次给药时激活了其机体的免疫系统、经8天后产生抗体所致,这提示着我们对于给药全程监测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以上总结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一些规律,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如:制定相应的预防手册,对院内的医护人员进行应急机制及预防手册的培训,以增强医护团队的应急能力,降低这些不良反应所带来的危害性。另外,用药前20min是防范和发现不良反应的最佳时段,所以鼓励、推广头孢皮试的规范化、制度化能有力地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孟现名,董平,姜昊,张永信.头孢菌类抗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近况[J].上海医药,2011,32(5),218-221.

[2]薛雨,陈宇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2):86-92.

[3]PramodS.,KelkarM.D.,JamesT.-C.,etal.CephalosporinAllergy[J].NEnglJMed,2001,345:804-809.

[4]范茗.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9(2),119-123.

[5]李娟,鄢浩.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机制及风险规避的探讨[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21):1932-1935.

[6]王丽华,孙艳,王羽凝.116例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5):1906-1907.